25% 的 Google 產品程式碼由 AI 生成:AI 顛覆軟體職場,工程師還能做什麼?

近幾年來,無疑是美國科技業寒冬 - 各大科技公司如:Meta、微軟、Amazon等紛紛大規模裁員,即使是名校 CS 畢業生,也可能面臨找不到工作的困境。AI 的快速發展使初階軟體工程師需求下降,公司更傾向用 AI 或海外人才降低成本,軟體市場逐漸轉型。相比美國,台灣 AI 應用尚未成熟,且人才斷層明顯,企業急需具備 AI 與產業知識的人才。未來要在市場中保持競爭力,應發展第二專長或跨領域技能,如機器人與資安等新興領域。

25% 的 Google 產品程式碼由 AI 生成:AI 顛覆軟體職場,工程師還能做什麼?

近幾年來,無疑是美國科技業寒冬,各大科技公司如 Meta、微軟、Amazon 等紛紛大規模裁員。目前在 Amazon 工作的軟體工程師 Jason 提到,公司內部越來越多 AI 的 Slogan(標語) 出現,未來也可能將運用 AI 的能力列入員工績效評比,現在工程師甚至在公司內部 AI 工具的協助下,只需花 30% 的時間便可以達成之前需要 100% 才能完成的事。AI 的快速發展使初階軟體工程師需求下降,因此公司更傾向用 AI 或海外人才降低成本。

Google CEO 桑達爾也提到:「AI 現在已經負責生成超過 25% 的 Google 產品新程式碼,軟體工程師則負責監督並管理這些由 AI 生成的程式碼。」軟體市場逐漸轉型,即使是名校電腦科學科系畢業生,也可能因此面臨找不到工作的困境。相比美國,台灣 AI 應用尚未成熟,且人才斷層明顯,企業急需具備 AI 與產業知識的人才。未來若要在市場中保持競爭力,可以把握機會發展第二專長或跨領域技能,如機器人與資安等新興領域。

21 歲女大生名校資工系畢業 投了 300 份履歷仍石沉大海

圖片來源:New York Times

電腦科學(Computer Science)長期被視為「工作保障」的黃金鐵飯碗,但近一兩年卻逐漸變成「黃金手銬」。近期在 TikTok 和 Instagram 上,不少 CS 學生分享自己在求職市場的困境,其中一則影片甚至被《紐約時報》轉載成封面故事。主人翁是亞裔學生 Manasi Mishra,她於三個月前畢業於普渡大學的電腦科學學士,履歷整整投了一年、總共超過 300 份工作,最終卻只有拿到六個面試,沒有任何的 Offer。Manasi 在影片中提到,在她念高中的時候,只要是 CS 相關專業的畢業生,一出社會就能拿六位數薪水,而她的夢想就是可以買一棟大房子、有很多小孩、擁有一家公司,然而現實卻讓這個夢想顯得格外諷刺。究竟為什麼軟體工程師的職場變化會如此劇烈?

美國 CS 學生求職困境引熱議:AI 正在取代初階工程師

不論是前陣子推出的 Chatgpt 5,又或者是 Google Gemini,都能輕易地完成以往需要工程師寫出的程式碼,這樣的發展讓公司可以省去許多成本,同樣的錢可以取而代之投入到人工智慧和演算法發展上,也促使部分公司將部分工作外包到海外辦公室(Offshore)以進一步降低支出。軟體業勞工市場已受到 AI 衝擊,未來的影響只會加劇,尤其是對初階工程師而言,事實就是「公司就是不在需要這麼多實體的人力了。」

在美國最大的線上論壇 Reddit ,從約兩年前開始一直到近幾天,出現不下數十篇關於「What else can I do with a CS degree? : r/csMajors」、「Unemployed cs graduates, what are you doing with your life?」等 CS 畢業生的求職焦慮。文章中有許多人建議可以發展第二專長,例如往網站設計或是到 Medical Device 相關產業,又或者很多人表示,自己雖然是唸 CS 相關專業,但現在根本不在軟體產業,畢業後跑去做調酒師、泳池救生員或自己在家創業等,這些討論都顯示,AI 的快速發展不僅改變了人們的生活便利,也正在重塑軟體工程師的職場,部分職位可能轉型,甚至慢慢消失。

美國軟體市場受 AI 衝擊 台灣面臨 AI 最大挑戰是人才斷層

美國軟體市場因 AI 逐漸飽和、裁員頻繁,那台灣也會走向同樣的未來嗎?台灣目前的產業分布,AI 發展跟美國相比並非成熟,根據 Cisco 2025 年的資安準備度報告 中顯示,目前僅 4% 的台灣企業達到「成熟」水準,許多公司還未導入 AI、又或者具備資訊安全相關的專家或部門;Appier 獨立董事簡立峰在 2025 台灣人工智慧年會上也提出,台灣 25-30 歲區段的年輕軟體人才本身就是個斷層,許多台灣人才選擇到國外深造、發展,並在國外創業或就業,非常少數最終會回流回台灣。相較於美國在 AI 轉型方面已相當成熟,台灣的未來挑戰將會是「如何」去培能夠運用 AI 的人才,幫助企業導入 AI 工具並協助轉型。此外,台灣的優勢在於具有完整的供應鏈產業,從生產、代工到出口皆具備一條龍服務,倘若是想要因應 AI 衝擊,「人才斷層」勢必會是首要需要解決的問題。

要能不被市場淘汰 你要具備的是「這個能力」

Nvidia 執行長黃仁勳曾在 COMPUTEX 2025 演講中提到,100% 的 NVDIA 軟體工程師現在已有數位代理人 AI 跟他們一起工作,協助員工產出更有效率的程式碼、提升生產力。AI 代理人日後隨著科技發展逐漸成熟,基本上便會成爲公司的「數位員工」。這和簡立峰在 AI 年會中提到,台灣未來最大的機會之一可能出現在「機器人」不謀而合,機器人與資安高度相關,在中美競爭和關稅政策的壓力下,台灣將有潛力成為美國最大的機器人硬體供應方,提升機器人相關產業鏈的發展。

根據業界專家預測和發展方向,若是想在未來增加競爭力及不可取代性,在學的學生可以多接觸「機器人」相關知識,若是已是在軟體領域就業的讀者,也可以嘗試發展第二專長,將資訊工程背景與其他領域技能結合,增強職涯競爭力。如:與資料分析能力結合用於商業分析、行銷科技或金融科技,開發智慧投資工具、顧客行為分析模型,或利用 AI、機器學習應用於醫療影像分析、臨床數據建模等,又或者將資安技能與法規結合,保障企業的資訊系統安全。非軟體產業的讀者,也應多充實人工智慧基本知識及工具運用,如:學習如何對 AI Agent 下達精確指令,或將生成式 AI 工具整合到日常工作流程中,以因應 AI 快速發展所帶來的廣泛影響。

認識本文作者 : Cathy Yao

大學就讀傳播科技,在大學四年間喜歡上行銷和數據分析,因此決定到美國的羅徹斯特大學攻讀行銷分析碩士。目前在美國媒體代理商擔任數據分析師。工作之餘喜歡錄錄 podcast、寫寫部落格,還有舉辦小型讀書會。平時充滿射手座嘗試新事物的衝勁,喜歡運動、旅遊、寫作、彈吉它和打鼓。

Cathy’s Medium 分享美國職場、留學申請 - https://medium.com/@welcometocathys

Cathy’s Podcast 分享美國職涯、生活大小事 - https://podcasts.apple.com/us/podcast/1-886-時差廣播電台/id1650897026

執行編輯 : Vivienne Ke

核稿編輯 : Vivienne Ke

《NEX媒體實驗室》為NEX Foundation台灣未來基金會提供給讀者與作者的意見交流平台,所有言論不代表NEX媒體實驗室與NEX Foundation台灣未來基金會立場。本文章內容僅反映作者個人意見,並經作者保證文章內容並未侵犯任何人之權利或違反相關法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