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後我就這樣從廚藝學院畢業了,留學生的廚房天堂路七部曲
留學生必備的生存守則一,不是怎麼找資料,也不是怎麼問問題,作者認為是先得華麗地填飽自己的肚子。在台灣生活的便利和父母照顧得宜,許多留學生在出國之前都不知廚房是何物?少有幾位對烹飪有天賦異稟的人才除外,相信大部分的人若非是婚後或是有了孩子後才開始拿起鍋鏟,還有另一個可觀的組成絕對是有過海外留學經驗的學生,而這並非偶然,是冒著生命危險換來的。
「明天我下午考完試,就可以先回來剁雞、醃起來,晚上吃大盤雞。」
來自新疆的室友是大我一屆的學姊,綽號「煤公主」家境富裕的她,本來也是個十指不沾陽春水的白富美,但儘管如此,出國念書還是逃脫不了副修「廚藝學院」的命運。
出國念書學業成績好不好是一回事,但吃得好不好就很看個人造化了。通常是有這樣一個演變歷程:
外力支援期—>到處蹭飯期—>不毒死自己期—>荼毒室友期—>廚藝萌芽期—>廚藝爆發期—>正式出師。
由儉入奢難?廚藝養成是課本外的血淚史
外力支援期:
通常是剛剛抵達學校的前幾周,每天就算沒課都會在學校晃,美其名是認識新同學和環境,事實上是還不太會搭公車也不認得路,勢力範圍還沒擴張到校外。因為在學校時間多,和同學之間常常走啊走地就會走到學校食堂,吃過一輪又貴又難吃的帕里尼和漢堡後,驚覺盤纏有限,便開始前一晚在家自製「雜菜總匯三明治」隔天帶到學校當午餐,通常配上的是礦泉水或是果汁(果汁特價時才有這個選項)。晚餐回宿舍後,會開啟各種加熱即食包、泡麵以及發明台灣背來的康X濃湯包的100種吃法。
到處蹭飯期:
和同學漸漸熟了之後,有些發展比較早、悟性比較高的同學開始進廚房。你本來也不想這麼做,起初只是看到大家都在宿舍,難得不是在學校裡遇見時那般氣氛嚴肅,初衷就是串串門子、打打招呼,後來幾次有人把你留下一起吃飯,這一吃發現現做的還是比微波食品好上太多,慢慢地你學會「在肚皮面前,臉皮只是浮雲」這句話,把自尊丟在房間裡,帶著空碗和一雙筷子出門巡迴,就能吃到大江南北好料理。
不毒死自己期:
大約第2~3個月開始,你關注的台灣美食團變多了,但這一切都這麼不經意,也許是你關注多了,所以推播的同類廣告也多了,你開始懷念起台灣家中街角巷口的各種小吃和便利商店,你知道再想也是徒傷心,終於面對事實開始下廚,做出很多只求吃不死的食物。我那時就有個同學,一直到畢業前都吃水煮食物,他把所有買來的食材都往滾水裡放,煮熟加鹽即可。雖然有點乏善可陳,但換來一身健美也是因禍得福。
荼毒室友期:
暗黑料理在這時急速擴張,餐桌上大量出現各式各樣看起來還不錯,但吃下去會秒沒朋友的偽美食,而這些通常礙於人情,室友們冒著生命危險淺吃一兩口的食物,下場通常會是玩UNO時的懲罰遊戲。常見菜色有:像八寶粥的肉羹、外皮漆黑難辨雌雄但裡頭還帶血水的烤雞、鹹味的香蕉蛋糕、帶著頭尾的炒青菜(還忘了放蒜)、自作聰明沒先下水煮過的炒泡麵、沒跑活水豬腥味滿屋的紅燒肉……等。
廚藝萌芽期:
你的電腦搜尋開始出現了除了英漢字典和別人的期刊之外,第二大的關鍵字—XXXX的作法,每天中午過後腦中就開始被「晚上要煮什麼」佔據,就算想到要煮什麼,又會發現手邊材料不足,你絞盡腦汁要找替代品或是乾脆換一道菜來做,但是越這麼想,就越想挑戰本來那道菜。你把螢幕架在瓦斯爐旁,跟著影片中的大師開始依樣畫葫蘆,終於歸納出阿基師什麼都要過油,而詹姆士什麼都要進果汁機的真理。
廚藝爆發期:
你漸漸參透了中西料理的精髓,因為你發現台菜或是中式料理的材料在當地比較難取得(就連羅勒都比九層塔少一個味,但過去在台灣那麼多年也不曾上超市買過一次九層塔),就算改良版也讓自己的發揮受限,於是誤打誤撞踏上了西餐一途,燉飯、比薩、威靈頓牛排、南瓜濃湯……都有模有樣不說,連甜點都能略懂略懂,舉凡是:提拉米蘇、戚風蛋糕、焦糖布丁、蘋果派……這些反正做失敗了,就在上桌時加上一球香草冰淇淋就能化險為夷的秘技,你也是信手捻來。到最後,你連鹹酥雞都做得出來,從如何將雞腿肉去骨、幾天前醃製、外裹地瓜粉、麵粉和玉米粉調配的黃金比例都如數家珍,因為你太明白某位學長就是靠這道菜追到白富美,更不用說趴辣時,鹹酥雞絕對比你本人還受人歡迎。
正式出師:
沒意外的話,通常是第二個學期後的事了,經過一個聖誕節和冬天,你會發現天天吃火鍋也不是辦法,尤其火鍋肉片和其他火鍋料還真是難買,自己唯一會熬煮的味增湯底和買得到的昆布湯底又像左手牽右手,一點感覺也沒有;好吃的小X羊麻辣湯底又常常讓日常排泄出現問題,雖然對岸同學推薦的午餐肉和馬鈴薯都是麻辣鍋好伴侶,但每周至少一次的頻率,讓你在聽到對方說「來我家吃火鍋」時,都要考慮一下。畢竟是達到廚房和書房完美平衡的階段,你無師自通許多連你至今都想不通怎麼當時做得出來的菜色,例如:椒麻雞、香料羊肉湯、烤火雞腿、打拋豬、港式叉燒、奶油烤白菜……等,你媽媽常常會問起「怎麼聽你說會做菜,回來後卻從來沒看你進廚房?」你卻總是一笑置之。
拉著行李箱去逛超市,看見工研醋秒唱起台灣好
記得當年在英國蘇格蘭的小鎮念研究所,整個鎮上就只有一間中餐館不說,就連亞洲超市都得搭火車到鄰近的大城市才有,畢竟是中國人經營的超市,很多台灣人慣用的調料遠不及生抽、老抽、十三香的款式來得多。記得第一次和學姊千里迢迢抵達亞超的時候,我在她的叮嚀下帶了一個大型行李箱,去的路上覺得自己好滑稽,生平第一次去超市還帶行李箱的,但這個念頭在開始購物後便馬上灰飛煙滅,工研醋、白胡椒、八角、金X醬油、冰糖、米酒……都想往箱子裡放不說,在台灣時一點都不稀罕的零食、洋芋片,更是一見掉淚,果然是應證了「沒有什麼就想吃什麼」的心態,那怕一包要台灣的5倍價錢,我都在承諾自己「只買這一次」的條件交換中,通通帶走。
無菜單料理的每一週,留學生把超市即期品當寶
但,日常烹飪的生鮮,我們還是會去英國人的超市購買,出國時就把到畢業的所有開支都帶在身上的留學生如我,對於買菜這件事當然是極盡摳門之能事,基本上也不需要開菜單,在學姊的技術指導之下,我學會了專挑即期品(英國的即期品與生鮮其實都還很新鮮)下手,凡是食材上面貼有「Reduce」螢光貼紙的就是軍家必爭之物,我們總會算準時間到超市報到,跟在工作人員後面,他貼一張我們就往購物籃裡丟一個,時間久了雙方都互相認識了,有幾次工作人員還直接問我「今天想吃什麼?」,然後貼上貼紙,給我幾個驚喜。也是如此,我們常常一整個禮拜的蔬菜都是蘆筍,或是一整個禮拜都吃雞腿(英國雞腿比雞胸肉便宜),有的時候只是單純為了便宜而購入從來沒處理過的食材,加上創意烹飪法的結果,常常是天堂地獄一線之隔。
於是,我就從一個和新疆煤公主一樣的廚藝傻白甜,經過廚房天堂路七部曲的淬鍊,在拿到專業必修畢業證書的同時,也從Stirling(斯德林大學)廚藝學院正式畢業。
認識本文作者:媽桑的觀賤時刻
無酒不歡的過氣傳播妹,所以自稱媽桑。公關與媒體圈養大我,可以說話、可以寫字,可以有口飯吃。標準外向型內向人,享受自虐又矛盾的和自己和解和世界對話對話之餘,和不講武德的生子鬥智是生活日常。現居美國。
執行編輯:I Cheng Huang
核稿編輯:Sophia Cheng
《NEX媒體實驗室》為NEX Foundation台灣未來基金會提供給讀者與作者的意見交流平台,所有言論不代表NEX媒體實驗室與NEX Foundation台灣未來基金會立場。本文章內容僅反映作者個人意見,並經作者保證文章內容並未侵犯任何人之權利或違反相關法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