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工作?還是做想做的工作? 我出國後才搞懂
大學畢業後順利抽到英國T5簽證的作者,開心炸了「原來這就是無縫接軌出國工作!」,帶著剛剛好達到抽籤資格的八萬元台幣和課本上對這個國家的了解,迎著自信出發。一年的業務工作和生活後,他才知道原來對這個世界的想像和對他自己一樣,原來…有很多原來…。
2017年,也就是三年前,社群平台上廣為盛傳一句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時區(“Live in your time zone.”)
因為心中抱持著畢業後即出國工作的熱忱,大學選擇休學一學期先服兵役。剛退伍,正準備回到校園完成最後一年半的課業,就看到這則準確描述自己心境的內容,覺得產生極大的共鳴;的確,我某種程度上正是活在自己的時區裡。
隨著領畢業證書的時間越來越近,2018年底很幸運爬到一位前輩分享的文章,討論英國兩年工作簽證對於無國外學歷、土生土長台灣工程師的優勢分析,對於家境小康、即將取得企管學士的我,符合年齡資格(18-30 歲)、擁有 1,890 英鎊或等值貨幣存款、僅需要寫封 Email 提出申請,就有機會抽毫無限制工作類型的兩年工作簽證,我記得剛看完那篇文章讓我當天晚上亢奮地睡不著,因為這似乎是條能滿足我畢業即出國工作的路......。
出發前抱佛腳 我靠福爾摩斯惡補英國記憶
2019年一月,我正式從大學畢業。受老天眷顧,在領到畢業證書的一個禮拜內收到抽中英國簽證的信件通知,當時我正與前公司的同事們出外勤,故作表情鎮定的我其實內心澎湃不已。
不過現在回想起來,抽中簽證本身雖說是一種幸運,卻也是考驗真正的開始。這輩子還沒踏上歐洲的我,與英國的連結大概只有大學一年級熬夜看的福爾摩斯影集(Sherlock)而已。為了使出國路更加順利,抽到簽證後,除了繼續在前公司從事國外業務的全職工作之外,我報名了英國文化協會開設的英文課,平日下班後進修、假日看英國影集惡補,五月底離職順利找到一個來自倫敦的線上家教老師,從課堂上的互動揣摩到英國人的婉轉與交流習慣,我大學時期曾經前往加拿大當一學期的交換學生,英式的婉轉和北美的直來直往風格很不一樣。
讓我們把時間快轉到2019年六月份,一個呆丸待業青年究竟何去何從呢?
我喜歡業務自主性高的工作型態,一開始投遞履歷都以業務作為搜尋關鍵字,不限產業多方尋找,最主要是以求職平台(LinkedIn)為主。大約有七、八個工作機會都要求我現場(Walk In)面試,人還在台灣的我只能婉拒。發現業務性質的工作大部分都要現場面試,我原訂簽證生效日8/11才前往英國,後來提早7/22出發以免簽證的方式(當時先請已在英國境內讀書的朋友幫忙署名邀請信)提前入境找工作與面試。
入境後花了三週的時間順利收到精品業務的錄取通知(Offer);同時也想分享兩個收到拒絕信卻也相當珍貴的面試經驗供讀者們參考,希望能透過我的經驗更了解當地的求職模式。
業務工作不是敢講會講就行? 原來我不了解市場
其實業務工作類型裡,也有分成內銷的當地市場駐點業務、外銷的國貿業務,而我的觀察是英國企業招募的外銷職缺因地緣關係,多是EMEA地區(歐洲、中東及非洲三個地區的合稱)為主。換言之,站在企業角度思考,要開發那三個地區的市場業務,勢必會需要當地語言能力以及熟悉當地市場的人才。如前面所述,我與歐洲及英國的連結幾近於零,也因此在七月份的一次 Zoom (英國常見的網路會議軟體)面試中,很直接地被對方公司主管問到我對歐洲市場了解多少的問題,我只能很不爭氣地露出尷尬又不失禮貌的微笑。
除了前面提到的網路面試以及後來錄取的工作之外,後來還有獲得另家企業面試的機會,主要是做企業對企業(B2B)的企業支出管控系統。現在回想起來,當時我沒有準備充足,該產業近年因應歐盟法規改革,多出許多須遵循的法律規範,沒有這方面產業法規知識的我,在面試前花很多時間惡補,不過如果時間可以重來,我會選擇放一部分心思做該產業與其他競品的分析,畢竟短時間衝刺的面試準備策略應當力求涵蓋到更多的問題方向,而非不切實際地想在幾天內成為專精產業法遵的專家,希望這個失策的經驗可以帶給讀者們未來在國外求職一些準備上的提醒。
💡 真心建議仍在台灣的讀者們計劃要抽英國兩年工作簽證的話,除了努力在自己的產業知識鑽研及工作技能的提升,若是學生時期有到歐洲交換學生,抑或是現職公司有歐洲經銷商跟代理商客戶,可以好好經營人脈,或許就是以後到英國工作與求職上的貴人也說不定。
回歸主題,我花了一年半的時間才漸漸釐清這兩者的概念不同,也慢慢地體會到國外求職跟在台灣求職,同樣都是我自己(=能力相同),但在兩個不同環境下,所呈現的優劣勢比較後卻是不同的。比如說,語言掌握(中文vs.英文)、文化熟悉度(不同區域市場的在地文化不同)、產業別在全球不同區域著重的重點佈局不一樣(某些產業別在A地區會以研發為主,在B地區則以銷售為主)......等。
魔鬼藏在細節裡 接電話、發郵件都在考英文能力
以語言來說,在台灣職場時常會強調語言證照,但人在國外求職的時候才發現,電子郵件和電話來往,就能展現出一個人該語言的掌握能力,不僅僅是英文而已,西文、法文、德文的語言能力,從一通電話,對方就能了解你的程度。想在擁有多元移民的倫敦打拼,來自台灣的我們最可能要適應的是英文的聽力跟口說,以我自己來說,因為長期看美國影集的關係(過於習慣北美腔調),在剛來這裡的時候聽到許多不同的腔調時,都需要一點時間去琢磨對方想表達的意思,建議讀者們在加強英文的學習路上可以多嘗試涉獵不同管道來源,幫助自己更快速習慣不同的腔調及當地俚語。
以前天真地以為英國腔就單純只有一種,後來才領悟光是英格蘭不同區域的大城市有各自的腔調,更別說來自世界各地的非母語人士,自然會有各自母語影響的英語口音,對談話內容不了解時也可以禮貌性地請對方放慢速度或是請對方重述一次,要對自己心理建設地說語言本來就需要時間適應!
文化層面則從零開始累積。雖然以前歷史課本有提起一些片面英國及歐洲的歷史,但關於英格蘭、愛爾蘭、蘇格蘭以及歐陸地區本身的歷史脈絡及因果,我也是到了這裡後才逐漸找資料重溫、回想以前高中課本上的內容,而有些甚至是課本也沒有出現過的內容。可能因為人就生活在這裡,沒有了以前在台灣的遙遠陌生感,反倒會主動地想透過當地的博物館、豐富的網路資料去認識所在地及周遭的地方,這倒是我認為在這一年裡獲取到這輩子最珍貴的養分,而且是即使離開了,還是可以帶的走的養分。
轉捩點:今年因疫情回台灣的三個月假期
我報名了國際商總學院(International Chamber of Commerce Academy)的線上證書課程(Export/Import Certificate),複習國貿領域的技能時,才猛然發現自己內心極度渴望回到國際貿易的工作。反覆推敲後,我自認在國貿領域中最能凸顯出我的優勢的,應該是替外國企業開發亞洲的市場,或是台灣企業開發外國的市場(好像在繞口令),比較讓我覺得惋惜的是這類的工作在英國相對少,正如前述,英國幾乎是開發歐洲、中東、非洲地區的企業駐點,後來從台灣再次回來英國唯一找到工作描述(Job Description)最接近的工作,卻也因為我的簽證只剩下一年而沒辦法繼續往下談。
想做的工作的確存在,只是比較少,這也大大的影響求職難易度。建議想把英國兩年工作簽證納入職涯規劃的讀者們,首先著手研究自己的產業別,至少要把握在全球不同區域著重的重點佈局狀況,幫助自己釐清在國外找到自己想做的工作可能性有多高。每個人都值得擁有自己的時區,這句話送給你們,也送給我自己,職涯三、四十年當中,趁著人還在台灣的時候做足準備,相信機會到來時,能在國外踏穩腳步做自己理想工作的日子也不遠了。
闖關入境為提早找工作 雖幸運但不推崇
後記:提前入境當時我算是闖關成功的,請讀者們自行斟酌是否肉身測試,也請不要以免簽證的入境方式打黑工,務必得等工作簽證日期生效後才開始工作。7/22入境時海關曾質疑:為何幫我寫邀請信的朋友學校在Coventry,而我的住宿地點卻都訂在London,我當時很堅定地說:我在倫敦周邊行程遊玩後,中途才會去找朋友,海關停頓了一陣子觀察我後,才向我比個讚讓我通關,姑且不論他是不是只想壓力測試,我都覺得這不是個好方法。
雖然我在被質疑當下提出住宿、八月飛往荷蘭的班機證明與朋友邀請信等大量紙本資料,或許轉移海關的注意力,也或許海關選擇相信我,很幸運地海關沒看到護照上貼有8/11生效的簽證;如果跟我有同樣想法要先入境找工作的讀者們,請務必把跟找工作有關的履歷或資料鎖在托運行李箱裡,不要製造海關不讓你入境的理由。後來8/10飛荷蘭、8/11飛回倫敦讓簽證生效時,海關看著我先前免簽證的入境章一度猶疑,不過因為這次我的簽證日期已生效,他最後還是笑笑地祝我找工作順利並讓我快速通關。
認識本文作者:柑ㄚ捏柑苦談
從小在阿嬤農田裡捏泥巴,捏泥巴,捏捏捏捏,捏泥巴長大的呆南庄腳囝仔。
直到20歲,柑ㄚ才規劃促成人生中第一次出國,熱愛旅行時嘗試與當地的歷史形成連結。慢慢地發現長大後其實仍不間斷地在經歷捏泥巴的過程--只不過自己荒謬地倒成了被形塑的主角,希望能透過文字紀錄形塑的柑苦過程點滴。
執行編輯:I Cheng Huang
核稿編輯:Sophia Cheng
《NEX媒體實驗室》為NEX Foundation台灣未來基金會提供給讀者與作者的意見交流平台,所有言論不代表NEX媒體實驗室與NEX Foundation台灣未來基金會立場。本文章內容僅反映作者個人意見,並經作者保證文章內容並未侵犯任何人之權利或違反相關法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