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談Heather Yeh:疫情下的澳洲UX產業 如何具備成為設計師的態度?(上篇)

Heather Yeh在台灣有多年UX工作經驗,目前在墨爾本大學攻讀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同時也兼職做Freelance Product Designer,還有在Career Foundry當線上UX Design Mentor協助世界各地想成為UX設計師的學生。這一次作者邀請Heather來談談在疫情底下,如何準備自己成為UX設計師。

訪談Heather Yeh:疫情下的澳洲UX產業 如何具備成為設計師的態度?(上篇)


Heather來澳洲一年,經歷了不同的工作文化,也觀察到因為疫情對工作市場的變化。Heather也根據長年的設計經驗,以及在澳洲的經歷,分享出他認為成為設計師的態度,以及在澳工作還有疫情的影響。最後是他如何協助世界各地的學生,踏上UX設計師的職業道路。

1.想請Heather簡單自我介紹,以及目前在澳洲的近況。

大家好,我是Heather。目前旅居澳洲的台灣資深用戶體驗設計師(Senior UX Designer),過去在台灣工作8年,去年2019年底搬來澳洲,目前在澳洲身兼多職,在墨爾本大學讀書並擔任新創公司Trally Byte-sized Teleportation產品用戶體驗設計師和CareerFundry線上Mentor導師。

2. 當初是甚麼情況接觸UX,以及甚麼契機讓你決定變成UX設計師?

我大學、碩士都是念設計相關科系,一開始在雜誌社工作,碩士畢業順利進入大學擔任研究員、講師,當時探討議題從薪資結構、高等教育到人機互動等。從事研究工作大約4年後,開始思考為什麼研究都只能在論文、期刊上,而無法進一步地產生實質的影響力,便開始探索個人興趣和重新審視自己的職涯規劃。在過程中發現UX設計師可以結合我過去研究與設計的技能,便決心往UX領域專研。進入業界後,更加確信UX的工作內容是我的熱情與志業。

3.在你過去面試的經驗,你們最先看應徵者的是甚麼條件? 還有設計師能脫穎而出的關鍵原因是甚麼?

  • Hard Skills

當一個團隊在找新的設計師時,我們會先看看團隊目前所缺乏的職務為何?是Junior, Mid or Senior Level呢?每個Level的定位和條件皆不同。以過去我面試Junior UX Designer經驗來說,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三點,首先是檢視設計流程,雖然Junior經驗大多為學校專案、個人專案或是設計bootcamp作品,case study或業界真實案例不多,但是我們會期待看到1–2個最好的、最完整的case study和UX流程,檢視專案內容中是否呈現End-to-end的設計流程,從定義問題到產出視覺設計;第二,是否有web or App設計經驗?不用是特定相關的領域或產業,但至少讓我們知道你是否了解web/app的設計流程;第三,你是屬於哪種風格的設計師呢?作品集可以呈現一個人的設計風格與特色,如果你是研究比較強的UX Designer,那就可以在作品集中多呈現研究上的細節,相反地,如果你是設計UI focus的設計師,那就多著墨於互動設計和視覺設計。

  • Proactive

其實不論是在台灣或是澳洲,所有新人的作品集都大同小異,大家的設計水準都很高,甚至我們都已經可以從作品集看出這設計師是哪一間學校、哪一間bootcamp畢業的。怎麼篩選呢?我們會評估設計師的態度、活躍度,是否有參加學校社團?擔任志工?這些面向可以讓我們知道設計師的態度是否積極,對於工作之外的事物是感興趣並主動參加。

  • Culture fit

在眾多應徵者裡,我們最後選擇設計的關鍵原因是Culture fit,我們邀請設計師來面試,面談過程中試著去了解設計師的個性是否符合目前團隊文化,這個部分很主觀外,也很看公司規模大小、產品成熟度、對UX認知程度,舉例來說:一個20人的新創公司,公司與產品皆尚未有明確定義,通常僅有1–2位設計師,除了要能包山包海的設計能力外,團隊會期待這設計師能擁抱不確定性和善於溝通。

H O U R S
Photo by Josefa nDiaz / Unsplash

4. 你認為好的UX設計師應該具備甚麼態度或人格特質?

  • A life-long learner

UX領域是需要不斷地學習新的技能與趨勢,尤其在這變化快速地科技產業中,除了軟體工具使用外,需要了解設計、科技趨勢,另外,要對生活有熱情、對萬事萬物抱持好奇心,不斷地探究為什麼?探究人們的生活型態與行為。

  • Collaborative

設計師除了專業技能外,須具備團隊合作與溝通能力,確保產品開發過程中,取大家的共識與目標。

  • Problem-solving

每個人都應該要有解決問題能力,但對UX設計師來說更為重要,設計師的責任就是在協助人們解決問題,提供更好的產品改善人們的生活。

5. 甚麼契機讓你決定離開台灣來澳洲深造以及工作?

10年前在澳洲念設計碩士,畢業後回台灣工作滿8年,曾在學術、科技新創、知名大廠工作後,想跳脫舒適圈和自我挑戰,以及一直很嚮往澳洲的生活環境與工作步調,於是在2019年末時回到墨爾本重新開始,當時主要思考三個方向:生活與工作平衡、文化多元性、工作待遇與福利,多次評估和家人討論後就來了。

6. 分享你在澳洲找工作的經歷。

  • 出發前

有三件重要的事情,第一,了解簽證種類、工作簽證申請流程。澳洲簽證種類眾多,每種簽證限制條件不同,舉例來說:學生簽證一週僅能工作20小時,打工度假簽證六個月要換雇主等;第二,先從Linkedin開始經營與建立人脈,主動加當地設計師,並有禮貌和清楚地說明聯繫的目的性,另外,主動與當地獵頭聯絡,嘗試了解目前當地UX市場狀況,進而了解自己的市場行情;最後,連結在澳洲當地的台灣設計師(快加入澳洲台灣設計師社團吧!),請教前輩們過去找工作的經驗、目前工作的心得等。

  • 抵達後

見面三分情,主動與先前聯繫過的獵頭、前輩們約喝咖啡,聽聽他們故事、了解當地市場狀況,並勇於表達自己的興趣與專業,告知目前處於找工作狀態,期待未來有合作機會;另外,透過參加UX Meetup,積極地建立人脈,不論在墨爾本、雪梨都有大量的UX相關社團活動,幾乎每天都有不同型態的活動,甚至在活動最後會有人上台分享自己公司目前有職缺正在招聘,這時你就可以主動上前聊聊工作產品、目前公司組織狀態等。

Photo by Helena Lopes / Unsplash

7. 在澳工作時,最大的挑戰是甚麼?

  • 溝通能力

擔任產品設計師,平時工作需要大量地與工程師、PM和Stakeholders討論產品功能,同時還得產出文件、簡報、研究報告等,因此,利用英文溝通與寫作是非常重要的。 過去曾經幫公司寫一份資訊架構Treejack測試問卷,與Lead Designer討論後,卻又經過兩個星期的英文文法、用字修正。過程中必須經過PM、行銷、法律部門審閱,難免會有些挫折,但同時也必須堅持自己設計的測項與測試目的,適時地與各部門溝通並達成共識。

離開座位到茶水間,或下班之餘參加活動,不難發現當地文化非常喜歡small talk,每次大家聊天時我都相當緊張,不適應用英文聊天,常常面帶微笑應對,後來我開始逼自己走到茶水間就一定要看報紙,了解當天頭條新聞,有助於我接下來跟同事們的對話,再來就是多看看youtube,網路上有些教學,努力學習如何與人溝通。

  • 文化衝擊

澳洲是一個非常友善與熱情的地方,不論是走在路上、公園或超市都有路人與你微笑並打招呼,或是有人會主動攀談、問路、問時間等。剛開始我相當不適應,畢竟在台北走路飛快、臉臭都沒有問題,逃避推銷和拒絕索取廣告文宣物品等,在澳洲長大的朋友教我如何應對這樣的情境,待了一年後,漸漸適應這樣的文化,甚至我現在會主動向路人微笑與打招呼。

另一個是設計方面的衝擊,設計的好與壞本來就很主觀,過去我曾經設計品牌符號時,畫了一個B的符號,卻被另一個設計師說像馬桶(笑),一開始無法意會,後來自己多看幾次確實發現那logo看起來的確像馬桶,這不完全是文化衝擊,而以確實發現大家對symbol的認知有所差異。

接續下篇《訪談Heather Yeh:疫情下的澳洲UX產業 如何具備成為設計師的態度?(下篇)

認識本文作者:Janet Liu

台灣設計師在澳洲社團的社長,旅居澳洲十年的台灣人,目前在墨爾本擔任UX設計師。在澳洲工作時,曾被不同的台灣人幫助,決定創社連結更多在澳洲的台灣設計師。除了設計之外,希望讓更多人從文化差異上,從別的文化學習優點,但也別忘了自己的優勢。

執行編輯:Joyce Weng
核稿編輯:Sophia Cheng

《NEX媒體實驗室》為NEX Foundation台灣未來基金會提供給讀者與作者的意見交流平台,所有言論不代表NEX媒體實驗室與NEX Foundation台灣未來基金會立場。本文章內容僅反映作者個人意見,並經作者保證文章內容並未侵犯任何人之權利或違反相關法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