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心多大世界就多大 我在柏克萊暑期學分班證明自己
為了夢想或是別人的一句話,你可以付出多少?五年前,還在念大學的作者從未想過自己有機會再度回到第一次自助旅行的北美洲。然而,命運總有軌跡可循,藉著這篇文章的機會,作者將帶著大家一起回顧當時步步為營的每一個關鍵時刻,走過一遭,他才了解到「人生有夢,築夢踏實」原來不是口號而已。
謹紀念2016六月到2017年一月人在北美洲的我,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長時間待在國外。本文將會討論我所參加的為期六週的柏克萊大學暑期課程。
在文章的最一開始想特別感謝國際教育交流協會駐華辦事處(Council o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al Exchange,簡稱CIEE)及我大學母校提供我出國的機會。並且感謝母校交換學生獎學金、傑森國際基金的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暑期學分班獎學金,以及交換學校魁北克大學蒙特婁分校宿舍的獎學金,讓身為大學生沒有穩定收入的我,能稍微減輕出國在財務上的負擔。後面篇幅會多加著墨CIEE、傑森國際基金獎學金等資訊,希望能幫助到讀者們。
籌備出國肝苦談 人生慢慢變彩色
因為提供國內減額學雜費,不必付出昂貴的國外學費,以及有交換學生獎學金,我的大學母校交換學生申請計畫一向非常熱門(在管理學院尤其受歡迎)。
一般來說,修完大一、二大部分的必修課程,比較悠閒的大三上學期是許多人出國交換的最佳時間點,我也同樣選擇在這個時間點申請出國。相較於其他學生以橫跨歐洲大陸為目標,我大學一年級寒假曾到訪北美自助旅行,當時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想透過交換的機會再次到訪,因此選擇踏上相對冷門的北美旅程。為了讓這趟旅程增加豐富度,交換學生前的暑假我額外安排了美國進修的課程,而這一切的籌備過程,佔用了我大學二年級學期間許多時間(ㄑㄧㄠˋㄎㄜˋ、ㄠˊㄧㄝˋ)蒐集資訊,不論是兵役規定、學校申請,還是獎學金,準備期幾乎等同於大二一整年的時間,成了我大學生涯很值得留念的一個階段。
小知識:還沒盡兵役義務的役男們照過來,如果要出國超過四個月的話,按以往規定要請學校或派出機構寫公文申請核可,通過後會寄到戶籍住址,接著再拿著核可的公文以及自己的護照去戶政事務所加蓋戳章才能成行。
譬如說是出國交換學生的話,通常國際事務處會協助處理,像我當時在秋季學期交換行程前的暑假期間自己又安排了另間學校的暑期課程,換言之我會比預期的時間提前出國,因而向國際事務處說明了這個需求,她們也一併幫我向經手公文的教官轉達提出申請(當年找不到網路上太多資訊的我很焦慮,務必與貴校國際事務處尋求諮詢喔。)最後要特別感謝學校的職員與教官願意幫忙讓我順利成行,完成北美七個月的交換旅程!
至於為何會知道美國暑期進修呢?其實上大學前,就聽一位就讀政大的學姊提起她透過學校前往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暑期經歷,而這件事也成了我在大學時期想完成的的目標之一。以台灣的大專院校來說,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暑期學分班的註冊中心只有台灣大學及政治大學這兩所學校。
非這兩所學校的學生們,通常會找上位於台北公館捷運站附近的CIEE註冊中心。與一般的代辦遊學不同的是,申請該項服務的學生只需要繳交學校要求的學費給CIEE,住宿及機票可以另外自己解決。因此也是有聽到一些台大、政大的學生不希望跟著學校團進團出綁定的行程而找上CIEE註冊中心。相較於坊間的代辦機構通常除了學費外,會另外收取額外的昂貴代辦費,只收學校學費,不收代辦費的CIEE,對於不想付出昂貴代辦費用的我,真的是一時之選。
順帶一提,暑期學分班規定,選修超過六學分的(包含六學分)國際學生必須辦理正式的美國學生簽證才能入境(規定可能有異動),但選修低於六學分可以直接申請ESTA(免簽電子許可)入境,等同直接省去昂貴的學生簽證申請費用、等待簽證許可的時間以及被拒簽的風險。
以我自己的實際經驗為例,大三學期交換學生的申請是大二下學期的三、四月份才知道結果。因為尚未確定是不是被交換學校錄取,有意安排暑期到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進修大學暑期課程的我,為了避免課程人數提前額滿,在二月寒假期間註冊成功後,保守地訂了單程飛往美國舊金山的機票,直到確定錄取第一志願--一樣位於北美的魁北克大學蒙特婁分校,我才及時地訂了八月底飛往加拿大的班機,而非回台灣的機票(作者吶喊:感謝老天!)。
柏克萊生活資訊 課程內容攏底加
好康逗相報-住:
當時為了省錢,六週的暑期課程我選擇住的含食宿Berkeley Student Cooperative(Co-op),像是這幾年在台灣很流行的共居空間。唯一不同的是,這類型為當地學生組織發起,非營利導向讓入住的學生們享受到很有感的cp值,尤其北加州房租及外食眾所皆知的貴桑桑,認真覺得這種共居空間是沒有穩定收入的學生族群的避風港。
蠻特別的是入住的每個人要每週花幾個小時分攤公共事務,如煮大家的晚餐、打掃公共區域、倒公共垃圾及回收等等......。
另外,那次排到的公寓是Oscar Wilde House(註:取其名自愛爾蘭作家,該作家生於性別平權不盛行的年代而入獄服刑),該公寓是以全美第一間LGBTQ為主題的學生宿舍,一棟外頭掛著彩虹的建築物,成立初期即是為了庇護LGBTQ而設的住所。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一次在週日舉行室友大會時,每個人在介紹自己時會補充自己希望別人稱呼自己的性別認同(他或她),即使住了六週不長的時間,卻讓我有機會關注到性別認同的議題,當時認識的幾位室友後來也陸續手術成功轉換到他們自我認同的性別,真的替他們感到開心!
有呷擱有掠-食:
co-op住宿會提供週間的晚餐以及週末的三餐(價格已包含在房租裡)。早餐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穀片、餅乾類及牛奶果汁可以自行取用,週間的午餐則可以在公共冰箱裡找到前一天晚餐煮過多剩餘的飯菜,加熱後又解決一餐!記得每次吃到同屋室友們煮的多樣化晚餐,豎起大拇指稱讚的同時,我心中暗自慶幸這一切都包含在房租裡頭了。當然,廚房屬於公共空間,裡頭的鍋碗瓢盆都是可以使用的,想要從超市買不一樣的食材回來煮也是可以的。
行前胸懷大志卻差點打退堂鼓?
申請交換學生的期間,因為學校課業及整理申請文件兩頭燒,已經沒有餘力的我,為了避免暑期學分班超過選修學分數,得申請美國學生簽證,我打從心底只想選一門三學分的課程,如此一來,我可以免簽許可入境美國,省去繁瑣的申請過程。
既然只要選一門課,我想了又想,選什麼課對自己的挑戰最大以及最直接的幫助?邊查課程的同時,心中也慢慢浮現答案,不如就選沒辦法逃避英文、而且要講最多英文的公眾演講課吧!在上課之前,我在網路上身家調查了任課老師,發現他曾擔任全美高中辯論冠軍的指導老師,而上課的豐富度也在第一堂課扎實地展現。
我們是在一座類似劇場的木板教室授課,從每天演講前的熱身(包含臉部、喉部按摩到發聲練習)、演講走位的安排設計到不同主題的演講內容,都讓已經過了好幾年的我仍然念念不忘這門課。
不是做不到,而是自己覺得自己做不到
其實在第二堂課,也就是我們課堂上第一次演講,我因為自己練習不夠、加上緊張,而腦袋一度空白地站在台上。課堂結束後,我獨自找老師問說自己是不是程度還不夠?我現在都還記得老師很冷靜地對我說:「如果你是想聽我的意見,那麼我認為你的程度絕對跟得上,你的發音咬字比很多非母語人士清楚,況且我覺得你的停頓點很自然,不過如果你覺得你想換成別的課,我沒有意見。」
老師的話語鼓舞了修過英語語音學的我,那天下午走回家的路上,我拋下緊張的情緒,開始寫隔天要演講的講稿,緊接著在晚飯前練習了十來次,飯後繼續練習到不用看講稿,隔天上午起床後爬到頂樓邊看著太平洋邊做最後兩至三次的練習,匆匆地吃完早餐前往教室。
第二次的演講,明顯地有了很大的起色,我當時不像其他國際同學利用課餘時間到不同景點觀光,每天回家演講的練習反而成了我那六週最刻苦卻甜美的回憶,最後也順利地拿到了成績A的肯定。(註:作者剛好於前陣子與當時的老師在社群平台LinkedIn聯繫上,當時課堂上的回憶瞬間湧現腦海中啊!)
「助」各位讀者中大獎
對學生而言,出國交換或讀暑期學校最大的門檻應該就是財務。這邊我想介紹一下,當年資助我的獎學金計畫—傑森國際基金。
在CIEE註冊報名時,承辦人員會揭露傑森國際基金的獎學金相關資訊,提供註冊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或是洛杉磯分校暑期學分班的學員們,三學分的全額獎學金補助。看過往得獎人的獲獎心得時,發現獲獎者通常都得於學分班結束返國後參加一個頒獎儀式,但因為我後面可能還有交換學生的行程,在我確定要報名暑期學分班的時候,立刻撥電話聯絡獎學金的承辦人詢問。印象非常深刻的是,對方簡短地告訴我,如果沒辦法參加頒獎儀式的話那可能沒辦法申請。
但當時的我也不知道哪來的自信,覺得自己一定可以脫穎而出,出國前我已經準備好一切申請資料託付給在台灣的友人,在我拿到柏克萊分校的成績單時一併電子郵件寄給友人代為印出,連同其他資料寄給傑森國際基金。最後當我人在加拿大時,我的友人告知我他接到我獲獎的電話通知,並且可以視訊通話的方式領獎,交換結束返台後再過去領獎學金支票及獎狀,真心感謝傑森國際基金願意為我開了先例,以及當時友人的大力幫忙!
作者的小murmur:
這段旅程中有個我曾經找不太到網路上解答的疑惑。由於我在加拿大的交換學期結束後,又想回到美國境內旅遊幾個禮拜,但因為我六月底參加暑期學分班已經拿ESTA電子許可入境被蓋上了戳章,在八月離境四個月後的十二月底我又想再次以免簽入境美國,被海關人員質疑短期內頻繁入境而拒絕入境的機率頗高。不過實際上並沒有遇上多大的阻力,我從蒙特婁搭乘火車進到紐約,中途海關人員逐一盤查的嚴格程度可能與飛機入境略有不同,加上我手上有一月中回台灣的機票,供各位讀者們參考。
結語
在美國的兩個月,是我跨出舒適圈的過程,但最後還是克服過去了。只是沒想到後來到了魁北克省的蒙特婁,會遭遇真正的文化衝擊,如同許多人說魁北克是北美最像歐洲的地方,以這輩子第一次體會文化差異下不舒服的經驗驗證了這個說法。事後回想起來,大量接收美國影視文化的我,對於歐洲相對顯得陌生,墊高了與其他歐洲交換學生社交的溝通成本。然而,那次的衝擊卻是我後來選擇踏上英格蘭的重要養分來源(延伸閱讀:是工作?還是做想做的工作? 我出國後才搞懂),歡迎讀者們來信詢問魁北克當地的情況,我會盡可能回憶並嘗試回答你們的疑問。
認識本文作者:柑ㄚ捏柑苦談
從小在阿嬤農田裡捏泥巴,捏泥巴,捏捏捏捏,捏泥巴長大的呆南庄腳囝仔。直到20歲,柑ㄚ才規劃促成人生中第一次出國,熱愛旅行時嘗試與當地的歷史形成連結。慢慢地發現長大後其實仍不間斷地在經歷捏泥巴的過程--只不過自己荒謬地倒成了被形塑的主角,希望能透過文字紀錄形塑的柑苦過程點滴。
執行編輯:I Cheng Huang
核稿編輯:Sophia Cheng
《NEX媒體實驗室》為NEX Foundation台灣未來基金會提供給讀者與作者的意見交流平台,所有言論不代表NEX媒體實驗室與NEX Foundation台灣未來基金會立場。本文章內容僅反映作者個人意見,並經作者保證文章內容並未侵犯任何人之權利或違反相關法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