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總是帶著傷? 我的蒙特婁二次青春期
在加拿大蒙特婁交換學生的四個月是作者人生中第一次遭遇文化衝擊以及長期零下溫度環境的煎熬,當身處海外的環境不再是相對熟悉的美國文化,他又是如何調適的呢?作者的故事是不是讓同在台灣之外的你們深有同感呢?
初抵達加拿大,在多倫多機場轉機入境時,隨著每個告示牌的語言多了法文標示,我彷彿一再被提醒:記得喔!你正在離開舒適圈。
正式抵達蒙特婁後,我從機場搭乘巴士前往宿舍,看著街外的法文的頻率遠高於英文,提醒的分貝開始直逼警報聲的音量,心中出現微微的不安。
在進入這趟旅程的故事前,我想分享一些行前和學期初的準備紀錄:
(1) 簽證申請:在加拿大境內待6個月以內,目的是旅遊或是交換學生的人,僅需要在線上事先申請Electronic Travel Authorization(eTA),申請費用當時為加幣 7 元,並不需要申請學生簽證,算是台灣學生前往交換的一大福音。
(2) 聯絡:與交換學校聯繫的聯絡方式都以 email 為主。
(3) 機票購買:獲得交換資格後,記得要盡快購買機票,以免機票隨著日期接近而越來越昂貴。如果規劃暑假先到美國旅遊,或是自行申請提前到美國其他學校參加暑期研修的同學,需要注意北美間的航班往來通常不會附加托運行李,當時除了西南航空有兩件托運行李免費的政策之外,其他航空公司通常對托運行李都會額外加收費用,在出發前須特別留意以免現場受罰。
(4) 醫療保險購買:我當時沒有額外購買台灣保險公司的醫療險。當時交換學校根據魁北克省政府的規定會強制每位學生購買當地的學生醫療保險,與台灣健保雷同,在當地診所看病可以扣抵部分甚至全部的醫療費用,視藥品種類而定。
(5) 電話方案購買:宿舍與學校區域都有Wifi可以上網,宿舍房間裡的電話也可以免費撥加拿大的電話,因此我自己沒有在當地買電話跟網路的方案。當時很多朋友選擇FXdo(加拿大電信商之一)的方案,一個月的稅後費用約加幣 50 幾元(約新台幣一千多元)。
不過我也曾因為沒有購買電話和網路方案而發生糗事。交換學生的學期結束,要離開宿舍前往火車站搭車的我,因為沒有辦行動網路,只能倚靠宿舍網路叫Uber。那時我的宿舍前面是個傾斜40度的大斜坡,司機停在走路五分鐘轉角處,我趕緊使用文字訊息通知司機轉過來接我,但對方遲遲沒有開過來宿舍門口的打算,急得我想出門去叫他,一走出去卻因為連接不上網路而讓對方失去我的定位,最後跟這位司機僵持了近十分鐘的我滿頭大汗,還是決定在寒冷的天氣裡獨自扛著行李箱及行李袋步行前往停車處,當時我十分後悔沒有買電話方案啊!
(6) 銀行開戶:交換學校與ScXXtiabank(加拿大X業銀行)有合作,優點是過程中需要協助的話,學校會從中幫忙,但缺點是ATM提款機比較少,分行也比較遠。我自己是前往RXC(RoXal Bank of Canada)申請學生帳戶,一個月可以提領 25 次且免手續費,由於是學生帳戶的專案,不會有月管理費跟維持帳戶一定金額的要求,且ATM提款機數量多,分行離宿舍距離也較近。
台灣好治安底下養成的「壞習慣」,一到加拿大立馬破功?
交換學期開始沒多久,我在台灣買的保溫杯就被偷了,而我也才真正意識到我人已經不在台灣。
我的交換學校跟台灣常見的大學校園很不一樣,學校中心如同台北車站,是蒙特婁城市兩條主要地鐵幹道的連接點,校園沒有明確的邊際,學校建築物散落在城市的每個角落。
以前在台灣時,我習慣上洗手間前,順手把保溫杯放在洗手間外頭的飲水機旁。那天上課前我前往洗手間,也照例把保溫杯放在飲水機旁,但那天上課的教室以及洗手間在前往地鐵路徑的旁邊,總是人來人往的,不到三分鐘,我從洗手間走出來時,就發現保溫杯不見了。
我一度懷疑自己是不是根本沒有帶出來裝水,反覆確認仍然找不到後,決定向警衛調閱監視器,沒想到有根樑擋住了飲水機前的畫面,無法清楚拍到案發現場。雖然保溫瓶不是很貴重的東西,但對於擁有台灣胃,無法像外國同學,在冷颼颼的天氣繼續面不改色喝冰水的我,卻是無比重要,保溫瓶在加拿大也不像在台灣一樣隨處可得。這次的插曲讓我徹底醒來,後來只要出國都會多留意,畢竟一個地方的治安再怎麼好(如加拿大),也是要當心啊!
白雪生北國,冬來沒半隻 原來人會冷到不快樂
蒙特婁的冬季通常從十一月的初雪,到隔年五月才會漸漸邁入春天,一年之中有半年都相當寒冷。然而,當時序進到七、八月份,酷熱程度簡直直逼台灣夏天,加上當地房子通常沒有配置冷氣,我剛抵達蒙特婁的每個晚上,睡前都在心中咒罵:「不是緯度比較高嗎?怎麼跟台灣一樣熱。」
慢慢地,度過了十月加拿大的感恩節(據說因緯度高的緣故,加拿大會提早收成作物秋,因此感恩節會提早於美國慶祝),溫度也降到台灣寒流來襲的冷度,南國孩子如我,心中不免期待迎接蒼茫的白雪地。經歷見到初雪的喜悅後,人生裡第一次開始體驗每天下午三、四點天黑,數個月生活在體感溫度零下二十至四十度的環境裡,坦白說交換學生到後期心理上過的不是特別快樂。除了日照短、氣溫低之外,來自人口高度密集的台灣,看著街外冷清寂寥更加劇心理負擔和不習慣。
(建議居住在高緯度的讀者們可適量補充維生素D,後來開始在一樣是冬天日照時數短的倫敦工作後,我有每天按時攝取,心理不適的情況明顯改善許多。)
英法雙語文化大熔爐,登大人的120天
即使是在英、法雙語城市的蒙特婁,有許多餐廳的菜單是只有法文的。
曾遇到有些當地人用英語不友善地要求我講法語,也碰上來自歐陸的同學使用了英式英文的單字,只熟悉美式英文,而面帶疑惑的我當下直接被歸類成英文不好的窘境。這些情景讓汲汲營營把「美式」英文學好的我,覺得招架不住而感到挫折。
在抵達加拿大前,我並不知道許多歐陸國家,甚至加拿大當地人對台灣如此陌生,有次我解釋了我來自台灣而不是香港,對方只說香港跟台灣哪有差很多?我想,與其有情緒,不如將這些發生的種種當成是練習。畢竟從小到大,生長於台灣、受教育於台灣,我們並不需要告訴彼此我來自太平洋上的一個小島,僅需要告訴對方我是來自哪個縣市,很多時候找到共同話題並不是那麼困難。更何況,當時的我也發現不熟悉這件事是雙向的,我自己對於許多歐陸國家不甚瞭解,歐陸國家彼此鄰近的距離就跟我們台灣不同縣市間的距離差不多,他們之間的移動密切程度如同台灣跨縣市,更讓來自歐陸國家的交換生們交流無礙,到北美最像歐洲的蒙特婁又像在自家地盤一樣,我反而覺得自己更加格格不入。
「林來瘋」是亞裔會打籃球的讚美嗎?還是標籤?
真的慶幸交換學校擁有室內運動中心,那個學期我常常利用時間與同學一起到運動中心打籃球、排球和羽球,因而結交了不少當地朋友,透過球技的切磋達到良好的國民外交。加拿大盛行冰球,在籃球基礎訓練方面不像台灣那麼紮實。當時球齡剛滿十年左右的我,因為身高偏矮,起初被在場的對手輕視以及隊友不信任,直到投進幾球外線以及傳球給內線球員配合得當,才取得對手與隊友的認可。不過他們球賽後半段以「林書豪」、「林來瘋」的稱號叫我,還是讓我現在心裡耿耿於懷,只因為我打籃球+亞裔=「林書豪」?也是第一次讓我認知到亞裔在國外生活被貼標籤的感覺。
結語
最後,想談談我的交換學生宿舍獎學金,那是個意外的驚喜。
有次在收交換學校的電子郵件時,發現住在宿舍的學生都有機會申請到價值約為一個月房租的獎學金,而且只需要寫一封信描述自己過往的學經歷。因此我把美國暑期學分班的經歷以及在宿舍裡與其他亞洲學生舉辦中秋派對給外國學生的過程寫出來,十分幸運獲得宿舍經理的青睞,也讓自己等同節省了一個月的房租。
建議讀者們在多多關注學校的電子郵件,或許也有類似的獎學金,有機會時記得勇於爭取可能屬於自己的權益!
認識本文作者:柑ㄚ捏柑苦談
從小在阿嬤農田裡捏泥巴,捏泥巴,捏捏捏捏,捏泥巴長大的呆南庄腳囝仔。
直到20歲,柑ㄚ才規劃促成人生中第一次出國,熱愛旅行時嘗試與當地的歷史形成連結。慢慢地發現長大後其實仍不間斷地在經歷捏泥巴的過程--只不過自己荒謬地倒成了被形塑的主角,希望能透過文字紀錄形塑的柑苦過程點滴。
執行編輯:I Cheng Huang
核稿編輯:Sophia Cheng
《NEX媒體實驗室》為NEX Foundation台灣未來基金會提供給讀者與作者的意見交流平台,所有言論不代表NEX媒體實驗室與NEX Foundation台灣未來基金會立場。本文章內容僅反映作者個人意見,並經作者保證文章內容並未侵犯任何人之權利或違反相關法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