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城唐人街消失中,多元文化淪為口號?美國亞裔社區的拆遷危機
在我們歡慶亞太裔傳統月的同時,許多唐人街正面臨一場生存危機。從76人籃球館開發案到全美多地唐人街仕紳化與拆遷問題,亞裔移民社區的歷史、文化與居住權正遭受嚴峻挑戰。當多元文化成為空泛口號,城市發展是否還能接受少數族群的聲音與記憶?本文解析費城與全美唐人街的處境,邀請您一同關注、行動,守護我們的共同歷史。

在我們歡慶亞太裔傳統月的同時,許多唐人街正面臨一場生存危機。從76人籃球館開發案到全美各地唐人街仕紳化與拆遷問題,亞裔移民社區的歷史、文化與居住權正遭受嚴峻挑戰。當多元文化成為空泛口號,城市發展是否還能接受少數族群的聲音與記憶?本文解析費城與全美唐人街的處境,邀請您一同關注、行動,守護我們的共同歷史。
每年五月,美國各地的公司、校園與政府機構紛紛舉辦亞太裔傳統月(Asian American and Pacific Islander Heritage Month, AAPI Heritage Month)活動,透過員工資源團體(Employee Resource Groups, ERGs)等形式,表揚亞裔對美國社會的貢獻。然而,在這些象徵性的慶祝活動背後,許多亞裔社區正面臨「被消失」的危機。
在過去幾年,費城唐人街(Chinatown,另可譯為「華埠」、「中國城」)面臨開發商強行興建新76人籃球館 (76ers Arena)的威脅。這不僅是地方性的問題,更反映出亞裔社區在城市發展與聯邦政策下的脆弱處境。為何在慶祝亞裔文化的同時,亞裔社區的生存空間卻日益縮小?費城唐人街面臨都更的同時,聯邦政策又會如何影響亞裔社區的未來?
費城唐人街的76人籃球館危機
76人籃球館興建案並非費城首次的唐人街拆遷危機。
早在1960年代,費城唐人街就面臨過被消失的威脅:政府為了興建I-676高速公路,將唐人街從中切開,不僅摧毀部分原有建築,也改變居民互動與社區的空間結構。原本以步行可及的商店、住家與廟宇,忽然被交通巨獸阻隔——I-676高速公路的興建,被視為空間與文化斷裂的罪魁禍首。
歷史總是重蹈覆徹。近年76人籃球館開發專案,原本預計在市中心靠近唐人街邊緣興建一座新的體育館。雖然市政府宣稱這項計劃將帶來大量就業機會,但當地居民與社區組織早已對這類「經濟繁榮」的承諾抱持懷疑態度——所謂的就業機會,都只是臨時工。他們擔心大型開發案會導致房價上漲、小商家關門、原住居民被迫遷出,使原本就在邊緣掙扎的社區進一步被壓縮與稀釋。在唐人街居民長期表達強烈反對意見之下,儘管市議會於2024年底批准該計劃, 2025 年 1 月,76 人隊宣布放棄市中心計畫,轉而與康卡斯特(Comcast Spectacor) 合作,決定在南費城的原有的體育園區(Stadium District)內建設新的場館。
都市更新經常以發展為名義包裝,犧牲在地社區的歷史與文化價值,將其視為可以被犧牲的「過去」。對唐人街這類移民社區而言,空間不只是住所,更是跨世代記憶、語言、宗教與身份認同的載體。一旦被切割或拆除,消失的不只是建築,而是集體歷史。這樣的歷史傷痕,也正是我們在亞太裔傳統月中,必須重新思考與面對的議題。

Photo Credit: Chen-Yi Wu
被剝削的居民,全美唐人街的共同困境
費城唐人街面臨的危機並非獨立事件,而是全美各地唐人街共同面臨的困境。不論東岸還是西岸,唐人街一再成為都市發展與再生計劃下的犧牲品,關鍵在於都市管理政策往往忽視與剝削少數族群的空間使用權。
以洛杉磯為例,唐人街多年來不斷被新的住宅建案與交通基礎建設包圍。雖然市政府宣稱這些專案將提升生活水準並帶來更多資源,但實際上租金不斷飆升、當地居民遷出,小型家庭商家難以為繼;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芝加哥,當地的唐人街雖然近年吸引不少開發商進駐,但居民擔憂,這將加速社區的仕紳化(gentrification),削弱文化根基;以華盛頓特區為例,地方組織常年抗議土地開發案未充分考慮亞裔居民的實際需求,如經濟適用房(affordable housing)、翻譯與長照服務等等。
地區的繁榮若建立在剝奪當地居民的前提上,便無法使真正需要幫助的群體受惠。一個包容的城市,不能一味追求現代化,更要有能力尊重在地歷史,兼顧多元的生活方式。

川普政府政策對唐人街的衝擊,如何應對?
川普政府執政期間的政策也對唐人街社區的穩定性產生衝擊。這些政策雖未直接針對唐人街,卻間接使社區承受額外壓力。在關稅方面,川普政府對中國進口商品加徵高額關稅,使得仰賴中國供應鏈的唐人街商家面臨嚴重經營壓力。許多販售亞洲食品、藥材、日用品的家庭商店和批發商,不僅成本上升,且無法將價格完全轉嫁給消費者,導致利潤大幅下降。一些小商家因而被迫縮小經營規模,甚至歇業;就住宅政策方面而言,住宅及城市發展部(Department of Housing and Urban Development,HUD)減少對經濟適用房的補助以及放寬對建商的管束,一旦公家資源縮減,開發商與投資人更容易進入低收入社區,拉抬土地價格,排擠在地居民,加速在地居民邊緣化。
面對這些政策,唐人街也只能更積極應對。舉例來說,社區組織可以考慮加強和經濟研究機構的合作,增進居民對法律、城市規劃的認識,追蹤聯邦與地方政策對社區的影響;另一方面,也可以透過公聽會、選舉動員與文化倡議,提升社區發聲的能見度與正當性。除此之外,鼓勵本地商家與居民建立互助平台,共享資源,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減緩經濟壓力與排擠效應。唐人街社區在面對聯邦結構性挑戰時必須化抗爭為力量,方能維持其文化脈絡與生存空間。

結論
在亞太裔傳統月的慶祝氣氛中,我們也應正視費城唐人街及美國其他唐人街面臨的挑戰。都市更新與聯邦政策正在蠶食鯨吞唐人街的文化根基,突顯美國在多元文化實踐上的矛盾與不足。經濟發展與土地開發,往往使得少數族群社區的歷史價值與文化記憶被邊緣化。未來的城市發展,應重新審視歷史社區的角色與意義,確保當地居民有實際參與的權力。
亞裔社區的存續問題不只是亞裔族群的責任,而是全民運動。無論我們是否居住在唐人街,皆可透過參與社區會議、參與在地組織、捐款或志工服務等方式聲援。唯有集體的覺察與行動,才能確保亞裔社區在這片土地上繼續生根、發展,為多元社會持續注入力量。
認識本文作者 : Chen-Yi Wu
早上教兒童美語、晚上教美國電影史的接案剪接師、插畫家、影展策展人,關注跨文化、跨領域議題。目前跟鄰居的貓住在一起。
執行編輯 : Chen-Yi Wu
核稿編輯 : Vivienne Ke
《NEX媒體實驗室》為NEX Foundation台灣未來基金會提供給讀者與作者的意見交流平台,所有言論不代表NEX媒體實驗室與NEX Foundation台灣未來基金會立場。本文章內容僅反映作者個人意見,並經作者保證文章內容並未侵犯任何人之權利或違反相關法令。
相關報導連結
The Philadelphia Inquirer. “Chinatown Stitch federal funding cuts.”
WHYY. “Philadelphia Sixers arena to be built in South Philly.”
NPR. “Chinatowns feel the impact of Trump's tariffs.”
Newsweek. “What Is Trump's New Affordable Housing Plan for Federal Lands?”
CBS News. “Trump's tariffs on China are hurting NYC's Chinatown restaura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