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Covid-19觀察-染疫後的日子(上篇)

擁有醫療背景近二十年,目前居住美國的作者夫妻檔在2020年中確定染上新冠肺炎Covid-19。儘管這惡名昭彰疾病讓他們焦慮,他們仍詳細的紀錄了發病後的所有症狀以及療養過程,希望透過分享自己的經驗,讓身處世界各地的人在疫情之中能有一些方向。

新冠肺炎Covid-19觀察-染疫後的日子(上篇)

授權轉載|Szu-Ping Lee (李思平)

我與太太年齡目前四十歲出頭,旅居美國,是這一波新冠肺炎Covid-19底下的不幸感染者。先介紹一下我們的背景,我們二人都是物理治療專業,有相關的博士學歷(生物力學與運動心理學),2003年SARS期間,我在台北市台安醫院擔任臨床物理治療師,耕耘醫療領域近二十年。

因為網路上搜尋不到太多其他患者的經驗參考,我們整合了自己的經驗想和大家分享。我的看法是,就算學到了許多防疫的知識,跟真正的執行面多少還是有一些差異。要彌補差異最好的方法就是事前規劃,等到事情發生再靈機應變還是會有疏失。說一句老話就是失敗為成功之母,希望大家都能保持健康,不要像我們遇到Covid-19染病居家隔離的狀況,如果真的遇到了,也可以從我的失誤中學習,成功防疫。

發病背景與症狀

太太目前是位物理治療師,在復健醫院工作,推測應該是6/19-6/21這三天內染病,因為她同時期曾接觸兩位後來也確診Covid-19的病人。太太工作的醫院在治療病人時,要求治療師本人和病人都必須配戴外科口罩,但最後仍然染疫。

以下是太太與我發病的時間點紀錄:‌

  • 06/19-06/21:可能的染病時間點
  • 06/22:太太發燒並開始實施居家隔離
  • 06/24:太太進行Covid-19檢驗
  • 06/25:太太Covid-19確診
  • 07/01:我本人開始發燒

值得一提的是,我本人在6/19-6/30這段期間內完全沒有任何症狀,可能是潛伏期,但也有可能是因為太太在房間隔離期間,我負責清洗她的餐具,以及處理果皮等廚餘時受到感染。我們兩人在家隔離期間都有盡量戴口罩且分開住在兩個房間跟兩套衛浴,即使如此卻還是感染了,可見這病毒的感染力頗強。

症狀方面,我們兩個人應該都算是輕症,發病之初,我們發燒到38度C左右,我發燒的程度比太太嚴重,估計是因為我的基礎體溫比較低(35.5-36度C),同時還有腹瀉和軟便的症狀,咳嗽、打噴嚏一開始倒是不太嚴重,太太另外有鼻塞、腰痛的狀況,幸好沒有出現呼吸困難的問題。

太太發燒兩三天後退燒,我則是斷斷續續燒低溫大約十天,這段期間身體精神疲憊。第四天開始出現白痰,講話有鼻音,喉嚨癢想咳嗽的症狀,不過還在一般感冒可接受的範圍,太太在第四天測了一次血氧濃度和體溫,一切正常(血氧濃度>95%;體溫<36.5度C),但太太表示喉嚨痛變得嚴重,基本上反映出來的都是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的症狀,但身體疲勞的症狀要比一般流行性感冒嚴重的多。

發病後的治療

發病後,我們靠吃一般的感冒藥和退燒藥(Tylenol)來舒緩症狀。 我服用Tylenol 8HR長效型 (650mg),個人覺得效果還不錯。染病之初的發燒症狀讓人很不舒服,晚上沒辦法好好休息,所以我會吃點退燒藥幫助自己入睡。

我只要吃退燒藥就會開始大量出汗,不太確定這是否是一般反應,但我出汗之後反而會比較舒服。順帶一提,我也有補充鋅(Zinc)的習慣,現在是吃鋅和維他命C(Zinc + Vitamin C)的錠劑。

我在2010年的時候曾得過H1N1(Swine Flu),症狀其實跟Covid-19非常相似,最明顯的症狀就是連續發燒,H1N1治癒後,我還持續咳嗽了好幾個月,這次Covid-19到目前為止大約是咳嗽了一個月。

從經驗中學習

與朋友和網友分享了自己的染病經驗後,好幾位朋友問我有沒有什麼防疫心得,心得我不敢當,但也許大家可以從我的錯誤中學習到一些事情。

  1. 居家隔離的標準程序先與家人討論好
    ‌‌因為我太太是在醫院工作的高危險群,所以我們早在三、四月,就討論過在不同房間隔離、分開衛浴以及送飯的方式,但我們忽略了吃完飯碗盤清潔和廚餘處理的問題。‌‌‌‌

    現在想起來,正確的做法應該是:用一個大臉盆裝消毒水,把碗盤浸在消毒水中一陣子再清潔;廚餘則是應該集中在房間的垃圾桶,過幾天再一併丟棄。雖然我太太有先把碗盤用肥皂水洗過再用洗碗機高溫消毒,但廚餘(果皮果核等)這些絕對有沾到口水的殘骸卻被我們輕忽了。而且洗碗機是否真的能完全消毒我們也不確定,重新思考後,用消毒水應該是比較穩當的。‌‌基本上確診都是突如其來的,所以我會建議先把這些事情的細節討論清楚,以免確診當下手忙腳亂,像我們一樣忽略了細節。
  2. 運動與免疫力‌‌
    以下只是我個人的看法。從太太有症狀開始隔離,到我開始發病中間隔了十天左右(太太發燒6/22;我發燒7/1),我一直在想,為何我前九天都沒事,第十天卻突然發作?到底發作的前一天我做錯了什麼?‌‌‌‌

    目前唯一能想到的就是我第九天時做高強度運動做的太過火,規律運動有助於身體健康,但高強度運動後卻會有一段免疫力低下的空窗期,這可能就是為什麼我前九天沒事,但第十天會突然受到感染。當然,這只是我自己的推論,也有可能是我早就得病,只是潛伏期較長。但不論如何,高強度運動(運動到喘不過氣,休息幾分鐘內無法恢復的程度)在家中有病人的時候仍然是需要避免的。

本文原刊登於台灣海外Covid-19自救會Facebook社團,經取得作者同意後轉載。

Photo credit : 作者提供

認識本文作者:Szu-Ping Lee(李思平)‌

作者目前為美國內華達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物理治療系教授,台灣陽明大學物理治療系學士,美國佛羅里達大學應用生理與生物力學碩士,南加州大學生物力學博士。旅美十六年。本次感染COVID-19前身體健康沒有特殊病史。除了教學與學術研究以外興趣是運動、登山、攀岩,以及其他戶外活動。

執行編輯:I Cheng Huang
核稿編輯:Sophia Ch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