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秒生成吉卜力、設計師要失業?AI時代的創意焦慮與重生

近幾週,AI 生成圖片風潮席捲社群,尤其是吉卜力風格的大頭貼成為熱議話題。ChatGPT 圖片生成功能升級後,過去設計師需要數月完成的作品,現在幾秒鐘便能生成。這一現象引發了創意設計產業對 AI 工具的討論,尤其是關於版權與藝術風格的倫理問題。隨著 AI 發展,未來初級設計師工作可能被取代,市場將更重視具有創意與統籌能力的人才,這也為設計師提供了新的機會來發揮原創性與協作能力。

幾秒生成吉卜力、設計師要失業?AI時代的創意焦慮與重生

近幾週,吉卜力風格的大頭貼和 AI 生成圖片風潮席捲台灣與美國社群。3月26日,ChatGPT 圖片生成能力大升級,推出一小時內,OpenAI 新用戶暴增超過百萬。過去設計師需要花費 6 萬到 7 萬筆畫、數月時間完成的作品,如今只需幾秒鐘便可實現。這一現象引發了創意設計產業對於 AI 工具的各種討論與反思。

AI 模仿吉卜力風格引爭議:藝術創作、版權與倫理的拉鋸戰

ChatGPT 圖片生成功能升級後,過去設計師需要數月完成的作品,現在幾秒鐘便能生成。

宮崎駿曾在 2016 年的訪談中提到,自己曾經看到一具軀體在地上用頭拖著身體蠕動的 AI 畫面,覺得相當噁心,認為 AI 的出現是對生命的侮辱,加上吉卜力長期以「手工動畫」工藝聞名,許多初始討論都圍繞在這樣的作法是否尊重宮崎駿的創作,甚至是變相讓藝術變得廉價、失去人性的溫度?AI 現今已經可以在短短幾秒內,把過去設計師需要幾個月時間的成果生成出來,人們是否不再願意付錢以換取設計師的作品,過去被認為是受著作權保護的作品也瞬間成為唾手可得的快速生產品。

OpenAI 在生成式圖片推出一週後,宣布將放慢文字生成圖片的速率,並禁止直接利用指令生成吉卜力風格的圖片,因為有侵犯版權之虞。消息一釋出,馬上掀起許多美國網友討論。有網友認爲這樣的新政策的確是保護版權最直接的做法,因為 OpenAI 並不「擁有」吉卜力的風格,所以如果是運用不合法的方式取得吉卜力的作品,當成是訓練模型的數據庫,這樣的作法是「瓢竊、小偷」的行為;但也有另一派網友認為,你不需要擁有一個風格才能把它拿來運用,因為「藝術風格本身」是無法被著作權所保護的,那位網友舉例,假設今天有一個真人畫家因為很喜歡吉卜力,透過大量觀察、臨摹該風格,最終培養出能夠徒手畫出吉卜力風格的肖像畫,如果我透過合法的方式付錢購買這個服務,這樣能夠說是抄襲或侵犯創作者的版權嗎?

也有其他網友提到,消費者最終只在意那個「產品」是什麼,而不是該產品運用「什麼方法」被創造出來,也因為大家認同這位創作者,才會想要用他的風格改造照片,粉絲的創作和再詮釋,反而有可能讓這種美學風格持續被傳散和欣賞。在討論串還意外發現有一派網友並沒有加入版權討論,他們只在乎在 OpenAI 頒布禁止政策後,該如何用不一樣的 Prompt(指令)試著去鑽系統漏洞,看能否再生成吉卜力風格圖片。這樣的現象不禁讓人覺得可怕,AI 的進步有可能讓人完全不去思考自身行為背後的意義,而是一心只想要運用它達成目的。

未來初級設計師可能消失  市場需求將更側重於創意和統籌能力

隨著 AI 發展,未來初級設計師工作可能被取代,市場將更重視具有創意與統籌能力的人才,這也為設計師提供了新的機會來發揮原創性與協作能力。

現在大部分仍仰賴初級設計師去執行,但隨著 AI 模型被訓練得越來越精準,在未來可能大規模取代單純「執行點子」的初級設計師工作。目前在美國媒體代理商擔任設計師的 Jung 提到:「未來應該會沒有什麼 junior 的設計師,需要的是能夠構想和統籌美術方向的 Director。」當創意點子只需要透過一鍵執行的時代下,藝術設計及創作的「稀缺性」已經從創作者,逐漸轉移到提供大方向的構想和概念的角色,以及能夠和 AI 協作的美術總監身上。

另外,擁有 12 年 UI/UX 經驗、在以多媒體影音及 AI 臉部辨識技術為主的開發商 Cyberlink 擔任資深設計師的 UJ 也提到:「GenAI(生成式 AI)本意是讓不會創作、不會畫畫的人也可做出作品,進一步把想法以量化的方式更快速地產出。長期來說,更能讓創作者的原創性優勢展現出來。畢竟沒有吉卜力,大數據也就不會有這個資料庫。」整體而言,生成式 AI 的快速發展,對於剛入行的設計師的確會是一大挑戰,但對於擁有獨特「原創」想法的任何人來說,反而能運用 AI 快速將自己的想法產出,去市場上進行迭代測試,只要你的原創性想法能被市場買單,你就能透過 AI 去量產和推廣。

另一方面,如果把眼光放得更長遠,目前雖然 ChatGPT 只能針對已在市場上流通的作品或風格去運用,但很難說未來連 ChatGPT 自己都轉變成具有原創風格的 AI 藝術家或設計師,因此極大可能會完全改變設計產業的生態和工作模式。

提升自己的創意點子力  在 AI 時代尋找新機會

AI 的快速發展,對於藝術創意產業的衝擊已經是進行式,與其不停擔心自己工作會不保,不如懷抱著開放的心胸,多花時間思考該如何因應,試著培養趨勢下會需要的能力,在變化萬千的 AI 世代下找到屬於自己的一塊天地。

認識本文作者 : Cathy Yao

大學就讀傳播科技,在大學四年間喜歡上行銷和數據分析,因此決定到美國的羅徹斯特大學攻讀行銷分析碩士。目前在美國媒體代理商擔任數據分析師。工作之餘喜歡錄錄 podcast、寫寫部落格,還有舉辦小型讀書會。平時充滿射手座嘗試新事物的衝勁,喜歡運動、旅遊、寫作、彈吉它和打鼓。

Cathy’s Medium 分享美國職場、留學申請 - https://medium.com/@welcometocathys

Cathy’s Podcast 分享美國職涯、生活大小事 - https://podcasts.apple.com/us/podcast/1-886-時差廣播電台/id1650897026

執行編輯 : Vivienne Ke

核稿編輯 : Vivienne Ke

《NEX媒體實驗室》為NEX Foundation台灣未來基金會提供給讀者與作者的意見交流平台,所有言論不代表NEX媒體實驗室與NEX Foundation台灣未來基金會立場。本文章內容僅反映作者個人意見,並經作者保證文章內容並未侵犯任何人之權利或違反相關法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