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才是台灣拔劍而戰時,旅美媽媽的疫情生活八大生存法

每天緊追防疫記者會的生活,讓你食不下嚥嗎?還是公司的WFH政策不明,使你無所適從?面對孩子「停課不停學」,學校和工作兩者步調不同,你一下慌了手腳,不知道該怎麼妥善安排新生活?恐慌、無力、憤怒都跟著每天的確診人數上上下下,你不知道這樣的日子還要多久?而去年一年其他國家又是如何跌跌撞撞走到今天?作者整理出來八大方向,或許你要的答案在裡面。

現在才是台灣拔劍而戰時,旅美媽媽的疫情生活八大生存法

清楚記得台灣時間5月15日上午10:45一場疫情指揮中心的記者會,就像一把利刃把全體台灣人的生活一分為二。前者是日日歌舞昇平;後者是分分如履薄冰。轉眼間,雙北萬人空巷,萬華地區成了眾矢之的,從這一天起整個島國用著一種很不尋常的方式「動了」起來,疫情還是來到了台灣。

疫情警報直飆三級,幾度都燒在四級邊緣,台灣上上下下從企業到個人,好像一下子都慌了手腳。於是去年剛落幕的囤物資大隊又充斥在各大賣場,消毒類用品、口罩也在一天內在各網站通路售罄,整個社會氛圍壟罩在一種說不上來的惶惶不安,但又說不具體「所以我現在要做什麼?」

記者會結束後的第一個上學上班日,就幫幼稚園的兒子先請了兩天假,沒想到這兩天之後就一路來到了六月,但心境上相較起去年全球疫情剛爆發時,顯得平靜許多。這個時候也開始陸續接到不少美國的朋友詢問「所以,你的下一步打算是什麼?要回來嗎?」身為一個去年在美國已經被「專業訓練」過的宅神老司機,倒是有一些生存法則可以分享。對於疫情「抗議無效、抗疫有理」既然短時間內無法扭轉情勢,那就試著和平共處,寧願做長期抗戰的心理準備,備而不用,也不要心存僥倖,漸漸就會發現習慣之後,很多恐懼和不安都是自己想像而來的。

Stocking up during the coronavirus shortage. Getting the essentials.
Photo by Mick Haupt / Unsplash

食衣住行育樂與心態調整,疫情生活還能有小確幸

食:

一、支持店家:雖然說自家煮食最是新鮮乾淨,但為了讓在地商家能在疫情過後,還能繼續維持營運,刻意適度的消費,是支持他們生計最直接的方法

二、宅配為先:為了減少外出感染機率,許多日常用品與生鮮食物都已經提供送貨到家服務,大部分也都有滿額免運的優惠,微調過去消費習慣,共體時艱。

三、合理備糧:判斷消息來源,假新聞充斥日常,不當的囤積食物只是浪費,平日不會吃的也不用為了買而買,買了你也不會吃。許多人去年買的罐頭、泡麵、衛生紙都還沒用完。

衣:

一、沐浴更衣:雖然長時間在家,每天洗澡和換洗衣服是必要的;如果平時是一周洗一次衣服,建議疫情期間可縮短為三天就洗滌一次;如果當日有家人外出,返家後立刻換掉外出服並一、集中反面清洗。

二、脫掉睡衣:如果是在家工作者,建立自己的上班儀式感之一,就是脫掉睡衣換上business casual(商務休閒)的工作服,也能馬上切換心情,進入戰鬥模式。我建議至少可以準備一件西裝外套,在視訊會議時套上,也能讓自己看起來更專業。

住:

一、重擬作息:一旦全面開放在家工作和上課後,請想像一家大小都會在同一個屋簷下24小時形影不離,所以不論家裡是幾代同堂,都要重新擬定生活作息表,把三餐點心供餐時間和睡眠、洗澡、工作、休閒等的界線區分出來,要求家人們盡量遵守配合,否則很容易相互影響,讓生活品質更惡化。

二、家庭裝修:在家時間多了,住的舒適程度也會幫助家人們更願意留在家裡。花一點預算把家裡整理一下,換個地毯或牆壁顏色、家具換位置擺放、汰舊換新室內軟件、園藝種植、差一盆花、點上精油…等,都會有耳目一新的感受。

三、 包裹消毒:收到的包裹、郵件、外送(包含食物)在收到後都先用酒精噴灑在外包裝,至少停留15秒後再拆封。若是不急著使用的用品,我會在消毒後先放到車庫(屋外)靜待一日後再打開,裡頭的內容物也會一一用消毒品擦拭。如果寄送資訊有留存需要,酒精請避開噴灑或拍照後再使用,因為酒精會破壞感熱紙讓字體消失。

行:

一、減少出門:台灣因為地小人稠、便利性極佳,很多人都習慣「天天外出解決民生問題」,疫情期間提醒自己除非必要,例如:工作、醫療…等,能倚賴網路解決的(例:網路銀行、業務諮詢、購物行為…等)都盡量讓E化代勞;也盡量以虛擬貨幣替代現金

二、不搭公輸:公眾運輸相對風險較大,政府也提倡避免不必要的城市移動;若必要時請用以自家交通工具為第一選擇,並嚴守兩人以上全程戴口罩。

Home School, quarantine :(
Photo by Gabriel Benois / Unsplash

育:

一、線上課程:家中有學童者,應該都是以線上教學為主,美國去年也因此平板電腦、筆電以及周邊影音設備大缺貨,也可試著和親朋好友借用或購買二手堪用設備先用。線上課程我個人認為是一個學校、父母、孩子三輸的狀況,但一方面希望孩子繼續正常的教育,另一方面要接受可能會功課更多、可能會效果不如己意、父母一定會更累;但是,請告訴自己這都只是暫時的,大家都在努力。

二、完全負責:教育畢竟是父母的責無旁貸,學齡前幼童可以自行選擇上課或不上課,父母若因為工作無法照顧幼童必須送到幼稚園,就請信任校方會盡最大努力保護孩子;若父母決定自行在家上課,線上課程的效果一定不如實體課,不足處父母還是得自行補強。若父母決定不繳費停課在家,那就要先計劃好照顧者的角色,不論是長輩或是保母都要有至少2~3個月的準備。一旦決定後就請放寬心,不要和別人比較也不要覺得不公平,只有你自己最清楚家庭和孩子的狀況

三、親子互動:孩子在家時間多,該添置的體力殺手就很難避免,可以考慮各種適齡的桌遊、跳床、空氣足球、充氣溜滑梯、吊槓等,或是各種練習本、手工藝材料、科學遊戲、動力沙。也可以帶著孩子備菜做料理、打果汁、一起參與家事。刻意安排儀式活動(例:每天的共讀時間、每晚臨睡前的談心、每周三晚上的電影之夜、每周五讓孩子準備晚餐)

樂:

一、線上happy hour:和同事、好朋友來場線上聚會吧!選擇習慣的通訊軟體,準備好自己的飲料上線,我自己上次和台美兩地的閨蜜這聚會持續了4個多小時欲罷不能,下線後體力透支但精神飽滿;媽媽們也可以幫孩子約好其他平日來往的同學,讓孩子們也來一場,他們的反應會出乎我們意料。

二、自備被單:美國去年待疫情較緩和後,我們還是會嘗試出門weekend getaway(輕旅行),選擇一個開車3~5小時的景點入住當地飯店或Airbnb(民宿);帶上自家的全套床單、被單、枕頭套,使用在房間的床舖上,一進房間就會用消毒用品把浴室、地板所有硬體都清理過一次,入住期間也不使用room service(到房服務),自己把垃圾帶出丟棄,把餐點都帶回房間食用。飯店業那時大部分也實施「自清政策」,包含房間用奇、偶數分次開放,使用過的房間也在清潔消毒後,至少三天才會再接待下一組客人;餐廳停止內用,連早餐都僅提供外帶服務;泳池和其他公共設施採預約登記制,房客事先預約使用時段,使用後整體消毒,才又放行下一組預約客,並嚴格實施人流管制。

心態調整:

一、試圖轉念:放下抱怨和指責,不是哪個環節有了破口,所以才讓疫情益發嚴重;台灣人已經很幸運,能較其他國家多享受了一年的歡樂時光,地球村時代沒有人是局外人。

二、尊重不同:長時間與家人相處摩擦難免,真的受不了時,就讓自己先抽離到家中其他空間,有自用車的人可以開車出去繞繞,轉換心情後再回來。在外遇到非同溫層時,多想想此刻共同的敵人是病毒,唯有先度過眼前才有以後。

三、放過彼此:孩子在家和長輩為了打發時間,難免使用3C情況會比平常更嚴重,討論出彼此都願意遵守的使用默契,多一點彈性。視訊會議時看到同事的隱私或聽到的雜音,請相信都是無意流出,勿當笑柄一直傳送轉發

四、放下偏見:各行各業都有不為人知的苦衷,大家都想早日恢復正常。扣除掉蓄意挑戰權威的害群之馬之外,放下你的有色眼鏡,如果在外看見脫下口罩飲食的民眾,告訴自己他是這一秒才這麼做。不必急著拿起相機蒐證,讓自己情緒穩定,也給可能的誤解一個餘地

五、分工合作:夫妻兩人劃分工作和陪伴孩子的時間。例:白天以先生工作為主,孩子有狀況時,老婆優先處理;下班後,請先生張羅孩子用晚餐、洗澡、上床、睡覺等,讓媽媽有機會處理自己的工作。等孩子入睡後,允許給自己和對方一個me time(私人時間),小酌、閱讀或聽音樂放輕心情都不要干涉

Photo by Kyle Ryan / Unsplash

不能都做一樣的事、期待不一樣的結果,我們就是勝利關鍵

「千金買房、萬金買鄰」,疫情期間因為不鼓勵甚至被規定不能外出,我很幸運鄰居就是好朋友,也因為彼此都在「防疫圈裡」,信任對方的生活習慣,所以在孩子停課停學期間,還能share nanny(共享保母)並且分擔照顧責任(一周3天在她家,2天在我家),如此一來還能保有少數正常工作的天數和喘息時間;也能彼此分享菜餚(一次開伙多煮一點、彼此分享,就能減少進廚房的時數)。

細數這些看似微乎其微的日常,都不是什麼深奧的學理,我們靠著碰撞學習到了一點經驗,而這些彼此交換的經驗,也讓去年在美國經歷過震撼教育的我們生存了下來。你心中最想問的那個問題,相信大家都有一樣的疑問,在恐懼之前我們都一樣怯懦無知,唯有確實完成應盡的本分,才能迎來你我都想要的正確答案–回歸正常。

認識本文作者媽桑的觀賤時刻

無酒不歡的過氣傳播妹,所以自稱媽桑。公關與媒體圈養大我,可以說話、可以寫字,可以有口飯吃。標準外向型內向人,享受自虐又矛盾的和自己和解和世界對話對話之餘,和不講武德的生子鬥智是生活日常。現居美國。

執行編輯:I Cheng Huang
核稿編輯:Sophia Cheng

《NEX媒體實驗室》為NEX Foundation台灣未來基金會提供給讀者與作者的意見交流平台,所有言論不代表NEX媒體實驗室與NEX Foundation台灣未來基金會立場。本文章內容僅反映作者個人意見,並經作者保證文章內容並未侵犯任何人之權利或違反相關法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