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PINKOI JAPAN 視覺設計師JASON:順著微小脈絡前進,終能轉動人生
說起設計師,你會想到什麼呢?續不完的咖啡,燒不完的肝,還是那沒日沒夜追著靈感跑的小宇宙?目前在日本東京工作的跨領域視覺設計師Jason是這麼回答的:「只要隨著微小脈絡每天一點點的前進,卡住的人生也會轉動。」
提到設計師,你會想到什麼呢?續不完的咖啡,燒不完的肝,還是那沒日沒夜追著靈感跑的小宇宙?「只要隨著微小脈絡每天一點點的前進,卡住的人生也會轉動。」目前在日本東京工作的跨領域視覺設計師 (Visual Designer),Jason 娓娓說道。
「視覺設計師是品牌溝通跟視覺傳達,並適應數位或實體環境去做出視覺呈現。」
其實 Jason 並不是設計本科班出身。大學選擇就讀英語學系,大量吸收歐美文化及資訊,而與日本的連結則是從小時候看動漫電玩、選修日文及日本旅遊。Jason在大學即將畢業時做了人生第一個很任性卻也極為重要的選擇,便是踏出舒適圈前往日本,投入一直有興趣但從來不敢接觸的新領域 ── 平面設計。
到日本後他自學日語並進入專門學校就讀。用二刀流同時兼顧的方式度過了三年學生生活,畢業後選擇留在日本就職。當時Jason幸運的打破歷屆畢業生的紀錄,錄取進入麥肯廣告集團(McCANN World Group)。除了專門學校累積的作品集外,主修英語的優勢及文學系的創意思考也獲得青睞。
Jason的工作是創意製作人員,主要負責針對客戶品牌的需求提出廣告創意(整合 / 專案型) 、內容物設計及製作管理等工作,確保在日本的品牌傳達及形象能夠與全球策略同調。接著轉職至日本求職媒合平台 Wantedly,擔任設計與編輯團隊當中的品牌傳達設計,以各種創意、設計方式傳達品牌的中心思想、產品特徵及功能。在2020年任職於台灣電商 Pinkoi,擔任視覺設計師。
從外資轉職到日商:2020年疫情中轉職到台灣企業的契機?
最初因為想要從專案製作的上游學習從「需求諮詢 → 調查 → 企劃 → 提案 → 製作與管理 → 釋出」的整合型開發經驗,所以Jason選擇從代理商作為出發點。但因為基本上都是以廣告主的外部角色接觸各種不同行業的客戶,真正能夠參與到品牌最核心的企劃部分其實是很困難的,加上廣告業界的工作量及長工時也開始影響自己的健康及創作品質,所以考慮轉職。
一開始轉職是以設計導向的事務所為方向,但在廣告代理商的經驗多偏上游整合型的製作為主,而大部分的設計事務所較看重實際執行的經驗,因此在面試初期產生不少落差,也影響到自己的信心。
Jason轉念開始增加求職的面向,剛好那時日本企業開始出現「デザイン経営(設計經營)」,也就是提倡企業應導入設計思維到決策層的政策。企業經營者逐漸開始認知到設計是有可能對經營決策有幫助的,於是較多企業開始創立設計製作部門。企業的思維也普遍從單純的「創意管理」變成「管理並直接進行製作」以確保適合自己品牌的創意能夠符合公司整體策略。
於是轉職方向除了事務所之外,Jason增加了直接進入各企業相關設計部門的選項,其中也包括早期或中期新創企業。偶後收到Wantedly擴編設計團隊人才的邀請,進行過幾次初步溝通與面試。幸運的是,最終還是因為自己有過廣告代理商的整合型經驗,獲得對方青睞而成功轉職。
Wantedly公司風氣自由,也接觸到跟以往不同的B2B(企業對企業)領域。但Jason發現B2B的事業領域較無法有太多外放與突破性的創意表現,近年來也一直想要增加更多與台灣文化及工作環境的連結,加上考慮到日後的人脈資源要素,於是在朋友的引薦下,參加來自台灣的電商平台──Pinkoi面試,並最終得到了offer,成為了in-house的設計師,協助商家的視覺整合及平台風格的統一。
轉職時間剛好是新冠疫情日本出現零號病歷前後,那時日本社會仍然平靜,對於求職市場的影響也還未明顯,幸運地在風暴前夕迴避了衝擊。
經歷不同地域的公司文化,對設計師的看法有哪些差異呢?
Jason認為,日本企業普遍對「創意設計」這塊領域抱持著專業上的尊重,從企業求才上的需求其實可以看得出來。實際工作上跟不同部門的人合作時,大家也都會盡量確保自己的領域不會影響到設計師的執行,也很願意跟設計師一起討論如何讓專案能夠有好的產出跟效果。 日本創意設計的人才市場發展光譜普遍比台灣成熟且細緻,對於該領域所要求的能力也較為嚴謹跟慎重。
台灣企業(Pinkoi 是重視設計師在市場價值的公司,觀點多少有點跟一般公司不同)的話比起前幾年,對於專業上的認識有開始建立起來的感覺,不過還是會零星看見企業因為對設計產業的不理解,所以會出現很不符合現實的薪資條件或是工作內容需求。
現在的公司畢竟是新創起頭,做到目前為止工作環境感覺是舒服跟自在的,設計師有獨立的產品設計部門,也有分視覺設計及數位產品設計,彼此部門之間也都相信並尊重設計師們的能力。
求職媒合平台轉職到電商平台,兩者有沒有什麼心境上的轉換?
最大的差別是跟時間賽跑的感覺回來了。 在求職媒合平台時因為大致上都有固定的開發週期,實際上開發雖然辛苦,但比較能夠用自己的節奏去產出。產出後即使有不足的地方,也會安排日後改善的優化流程,確保整體平台跟品牌持續提升。
在電商平台,除了原本的品牌經營之外,最明顯的就是會因為確保銷售額的關係,需要大量推出短期的行銷活動及同時準備年間大型企劃,所以產出的時間其實是會要求要「快與精準」。判斷設計的好壞除了概念跟傳遞品牌價值之外,需要強烈地意識到「消費者」能否成功接收到。短時間做出高品質的產出相對有挑戰性,一開始其實有種讓我回到廣告代理商的節奏感。
做為企業內設計師,如何保持新鮮感呢?靈感怎麼來?
對做設計的工作者來說,每個人應該都已經原本就有一套保持新鮮感跟靈感的方式。
Jason表示自己絕大部分是靠閱讀,在構想視覺的時候如果能先想到傳達概念的方向,之後搜尋視覺的素材與表現風格就容易會有方向。而搜尋資訊的速度與純熟度也會是設計師工作時很有幫助的地方,像是電商的話,根據要主打的商品形象快速找尋適合或接近設計師想呈現的風格,還有比對其他平台做過或過往有過的廣告等要素,對於產出都是不可或缺的步驟。
另外的方法就是在沒有手感(或想法)的時候就立刻與工作保持距離,去外頭慢跑、看電影、做料理等等,只要是能讓自己放空純粹體驗生活的事都可以。重點是要讓大腦先「重開機」,之前大量灌入的情報會在無意識之中被大腦整理,之後再重新專注思考時很多卡住的點都會變得比較容易找對應辦法。(當然還是會有還是想不出來的時候..….)
在一般的商業設計上來說,全方位設計師會偏向平面設計,產品、空間、網頁等各種領域都能夠推動的設計人才,通常需要在設計業界裡有一定程度的經驗,或是真的有爆炸性才能的人較容易走上這條路。Jason說自己目前還不是這樣的狀態,經驗上想學習的也還很多,不過確實未來有想要成為多方位的設計工作者。
電商平台上有眾多商品,如何維持品牌設計風格?
Pinkoi的設計團隊其實很放手讓視覺設計師發揮自己的特質去做。公司本身會制定幾項「最底限需要遵守的特質」,視覺設計師在根據要做的宣傳自由發揮之前, 一定都會對 Pinkoi 該有的品牌特質有一定的認識之後,再加入自己的風格去做每次創作。
為了維持品牌的設計風格一致,公司團隊內也有一套流程幫助設計師彼此交流,以及相互提出需要調整的地方。設計師一個人擁有的工作自由度很高,但是團隊也會確保設計師個人在不擔負太多壓力之下產出內容。
以最近來說,各個產業都需要數位轉型的時代之下,能夠同時理解「商業」「科技」「創意」這三個領域,並積極以設計思維去協助不同部門的設計師,會是以後容易接觸更多機會的人才,不論是對想走企業或是走個人接案的設計工作者來說,這都是我們必須不斷思考理解,以及學習嘗試的大方向。
時間帶來理所當然的成長,伴隨著層出不窮的選擇與期待,站在人生的每一步選擇的當下,能認真的對自己的決定負責,才能成為一位不會卡住的、往前一點點轉動的人生。跳脫社會框架的侷限、設計出自己的海外職涯!
認識 WORKLIFE IN JAPAN 日本職活
我們是一群在日本生活的國際工作者。我們帶你深入日本社會、提供你這世界上的另一種思維。
我們的內容著重於日本職涯發展、商業文化、市場趨勢、企業管理。如果你想追求國際 (日本) 職涯、或是在職場上與日本 (企業/市場) 有接觸,這個網站能分享一些建議跟分析。或者是你在事業上需要新思維時,希望這裡的文章也能提供你一些刺激。
日本在許多產業仍是世界的領導者,如果想要發展海外職涯,日本是大家不能錯過的選項之一。
本文原收錄於 Worklife in Japan 日本職涯共享平台,經取得 WIJ 同意後轉載。
https://www.worklifeinjapan.net/2021/01/visual-designer-pinkoi-jason.html
執行編輯:Caillou Huang
核稿編輯:I Cheng Huang
《NEX媒體實驗室》為NEX Foundation台灣未來基金會提供給讀者與作者的意見交流平台,所有言論不代表NEX媒體實驗室與NEX Foundation台灣未來基金會立場。本文章內容僅反映作者個人意見,並經作者保證文章內容並未侵犯任何人之權利或違反相關法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