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女兒同學一半是印度人! 加州小學族裔不均,台灣家長的競爭焦慮

在加州灣區,家長群體中經常會有擔憂的聲音,擔心孩子在學校的同學大多是印度裔,可能會面臨同儕排擠的情況,或因為家庭教育差異而被排除在外,本文將基於筆者的親身經驗,分享與不同文化背景的家長進行溝通交流的經驗。

我女兒同學一半印度人! 加州小學族裔不均,台灣家長的競爭焦慮

美國作為一個文化大熔爐,孩子在學校裡會接觸到來自不同族裔的同學,各種民族文化的融合也造就了今日美國的強大,幾天前,在美國灣區的家長群中,有家長詢問關於公立學校族裔分佈的問題。有家長提到,孩子身邊的同學大多來自某一特定族群,擔心孩子會不會因此在學校受到排擠,又或者,和印度裔家長相處有沒有需要特別注意的地方,筆者基於自身與印度裔家長交流的經驗,分享一些親身的相處之道,供有相同疑慮的家長參考。

後疫情時代 加州舊金山市中心人口外移,學區房價飆漲

在美國,學區對房價的影響甚鉅,特別是疫情後,隨著在家工作制度的推行,許多高科技人才從舊金山移居至灣區周邊。美國的公立學校是根據居住的戶籍地區來劃分的,好的學區自然吸引了許多印度裔高科技工程師遷居,筆者所居住的東灣地區,印度裔家庭人數近年來明顯增加,公立小學也能看到許多印度裔學生。

美國公立小學「免費」,教育資源恐參資不齊

美國幅員遼闊,東西岸及中部的文化背景各不相同,以北加州灣區為例,通常每個城市都有聯合學區,負責招生、教師招聘、資源分配和學生分發等事務。公立學校由聯合學區處理前置作業,如學籍註冊、英語能力測驗等,再將學生分發到各學校,之後學校才開始接管,負責分班、家長座談會、返校夜(School Night)、聖誕詩歌合唱等活動。

在美國,公立學校教師的福利不比私立差,大部分公立學校的教師都有機會獲得政府退休金(Retirement plan)。雖然美國教師薪資普遍偏低,但靠著政府退休金和其他福利,退休後仍可獲得不錯的收入,因此,老師願意在公立學校長久任教,不少公立小學老師資歷深厚,教育經驗也不比私立學校差,這和台灣公私立學校的既定印象有非常大的差別。

美國的貧富差距顯著,學區的好壞通常反映了該區域家庭資源的多寡。有時候,家長和同儕對學生的影響力,甚至超過學校教師的教學。筆者女兒所在的學校剛好是印度裔家長較為集中的區域,她常在生日派對中與印度裔朋友玩耍,因而有機會與他們的家長交流教育理念,這讓筆者深刻體會到,在美國,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學習影響非常大,與台灣相比,美國的學校上課時間較短,孩童在家和家長相處時間長,家庭教育的影響力更大。

美國公立小學依居住地決定,名額不保障競爭激烈

雖然美國公立小學是依照戶籍所在地劃分,但這並不意味著一定有保障名額,由於美國的出生率和人口移入率高,許多好的學區經常出現超額招生(home school overflow)的情況。因此,如果家長在考慮讓孩子就讀公立或私立學校,建議至少先提前一年報名公立學校,如果最終確定轉入私立學校,再放棄公立學校的名額,否則,拖到最後可能會出現家附近的學校沒有名額的情況,導致孩子被分配到較遠的學區。

印度高知識水平家長超高標準教育 拚養育印度神童

印度是一個文化差異極大的國家,尤其是該國過去曾有的種姓制度,能夠移民美國工作的印度人,通常是高學歷且高種姓的精英,尤其是在灣區從事高科技工作的印度裔家長,普遍來自富裕家庭,教育水準高。他們對孩子的教育全心投入,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學校家長會(PTA)幾乎全由印度裔家長主導。美國與台灣的教育體制不同,家長的參與度在美國尤其重要,學校經常會舉行家長座談會,也經常需要家長志工(volunteer)參與,從指揮交通到籌辦全校性活動,如比薩派對(pizza Party)、捐贈鞋子(shoes donation)、才藝表演(talent show)等。

另一個例子是,印度裔家長經常在週末帶孩子去圖書館,一次就借20至30本書,看到自己的女兒有時候連一本書都難以看完,筆者感到非常汗顏,據說印度裔家長每天都會踏實地規劃孩子的學習進度,因此不難理解為什麼有這麼多印度裔小神童在拼字比賽中獲獎。

印度裔家庭相處禁忌,有什麼注意事項?

印度家庭的組成與華人社會有相似之處,例如他們家人之間的關係非常緊密,甚至有不少兄弟姐妹、父母同住一屋,筆者的印度鄰居便是兩兄弟家庭住在一起,四個孩子也住在一起,彼此互相照應,相處融洽。

許多印度家庭都是素食主義者(Vegan),因此如果有邀請孩子參加活動或帶伴手禮的情況,最好事先詢問清楚,以免送錯食物。此外,印度裔家長普遍講話直接,個人經驗是他們善於溝通,喜歡交流資訊,例如討論學校事務、孩子的課外才藝班或暑期營隊等話題,大多數印度家庭對孩子的教育嚴格且重視家庭和宗教,如果彼此尊重並了解對方的文化背景,會發現與他們相處其實並不困難。

我女兒同學一半印度人! 加州小學族裔不均,台灣家長的競爭焦慮

美國多元文化教育的優勢與挑戰

不少家長擔心孩子在學校可能會因種族差異而受到排擠,然而,實際上在美國,特別是灣區,印度裔家庭普遍具有高水平的教育背景,對於外來文化的接受度也相當高,筆者的女兒與不少印度裔朋友相處融洽,無論是生日派對還是Play date,彼此都經常邀請對方參加,以開放的態度教育孩子如何包容不同文化,不僅能幫助他們融入多元社會,對他們未來的發展也是一大優勢。這樣的多元文化教育機會在美國十分難得,與在台灣成長的孩子相比,跨文化的理解與包容能力成為了顯著的區別和優勢。

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美國的公立學校提供了優質的教育機會,尤其是在種族多樣化的加州,孩子們有機會接觸來自不同文化的同學,這對他們未來的人生會有很大益處,然而,家長們常需要參與社交活動,對於內向性格(I型人格)的人來說,這可能會感到壓力,常常不知道如何開啟話題或進行 Small talk,這類談話技巧是可以訓練的,建議參考這篇文章:Small Talk:從亞洲留學生到美國職場的必修課

無論是選擇公立還是私立學校,最重要的是確保孩子能感受到家長的支持與鼓勵,並在充滿競爭和挑戰的學習環境中健康成長,家長不必過於焦慮同儕之間的競爭,應更加關注孩子的全面發展,幫助他們在人生的旅程中學會如何面對和接受各種挑戰。

認識本文作者 : Howie Juang

Howie Juang 旅美9年,經歷金融、科技、數位行銷、非營利跨產業轉職,現職舊金山行銷顧問公司客戶經理,作為美國中小企業行銷高管 C-Suite 的商業顧問,擬定廣告投放策略。

曾任亞裔美國人專業協會科州分會財務長,現任 NEX Media Lab SEO 總監,協助海外人才連結,打造未來 Leaders。天馬行空水瓶座,對於科技充滿無限想像,現居矽谷有個創業夢。

執行編輯 : Howie Juang

核稿編輯 : Vivienne Ke

《NEX媒體實驗室》為NEX Foundation台灣未來基金會提供給讀者與作者的意見交流平台,所有言論不代表NEX媒體實驗室與NEX Foundation台灣未來基金會立場。本文章內容僅反映作者個人意見,並經作者保證文章內容並未侵犯任何人之權利或違反相關法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