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設計師求職,如何寫英文履歷表?第一篇:怎麼準備
作者自從到了澳洲後,遇到很多台灣人想找當地工作,最開始遇到的問題通常是怎麼寫履歷?澳洲的工作市場不一樣,履歷在澳洲是能不能找到工作的關鍵,當地非常注重在地經驗,很多在地人剛畢業平均也要花上半年才能找到合適的工作。再加上各種行業的職缺現象不統一,普遍會看到科技業總是徵才,但又非常要求經驗,所以不管有無在地經驗,也需要知道當地市場的產業發展。
我想藉由此篇幫助想在澳洲找工作的設計師,了解如何準備英文履歷。此主題「設計師如寫英文履歷表?」分以下三篇:
第一篇:怎麼準備履歷?
第二篇:規劃你的履歷。
第三篇:完成履歷與尋求意見。
首先,在找工作前,該怎麼準備履歷呢?有以下四大步驟:
步驟1:寫下你想找的工作職稱
步驟2:在求職網站找理想工作的職缺廣告
2–1:去求職網站搜尋你想找的工作類型
2–2:找到幾個(最好3個左右)符合你理想的工作條件
步驟3:列出你的技能、工作經驗、成就
3–1:列出你的軟、硬技能
3–2:列出你的工作經驗、公司、職稱、時間
3–3:列出你的工作成就(可省略)
步驟4:評估你適合在市場的職位
步驟1:寫下你想找的工作職稱
在開始撰寫履歷之前,我們要知道我們寫履歷的目的是什麼?
大多數的人的目的是想要找工作,也有人只是想定期更新經驗。如果是因為想找工作而寫履歷,我們可以去想:我想要找的工作職稱是什麼?藉此我們可以寫下你想找的工作職稱。
步驟2:在求職網站找理想工作的職缺廣告
這時候我們可以去一些求職網站像是Seek.com.au, Indeed, LinkedIn…等, 找接近你理想工作的工作廣告。在求職網找的同時,透過職缺廣告可以了解你想做的工作內容有哪些,並思考一下自己符合的條件。
2–1:去求職網站搜尋你想找的工作類型,譬如:Graphic designer
2–2:找到幾個(最好3個左右)符合你想要的理想工作條件,如下圖例子:
TIP:你可以不只找一種職稱,譬如你是平面設計師(Graphic designer),但也做過一些網頁或是動態設計,你就可以找Digital designer、Motion designer的職缺。但最好專注一兩個為目標。
步驟3:列出你的技能、工作經驗、成就
怎麼開始你的履歷初稿?在我過去看到寫履歷最多的問題,有以下:
- 不太知道怎麼去寫技能。
- 自己履歷的技能沒有符合職業廣告的要求。
- 有時候年資符合,但是對於人格特質或是特定技能沒有符合要求。 譬如:有些職缺可能需要你有帶團隊的經驗,或是主持工作坊的經驗,或是特定要做包裝設計、動態設計,或是需要你有獨立作業,或是大型團隊的經驗。
寫初稿的目的其實是想從你的技能、經驗去判斷你在澳洲適合的職業是什麼。因為這是初稿,所以不用寫太細節,但是內容越多越好,這樣之後在看職缺廣告時比較好找到符合自己條件的工作。以下是準備初稿的順序:列出你的軟、硬技能→列出你的工作經驗、公司、職稱、時間→列出你的工作成就(可省略)
3–1:列出你的軟、硬技能
什麼是硬技能,什麼又是軟技能?
怎麼樣列出你的技能?首先我們要列出硬技能(hard skills)以及軟技能(soft skills)。大多數的人可能對硬技能比較熟悉,像是會使用什麼軟體、會使用甚麼程式語法、會使用甚麼設計方法、做過哪種設計(平面?包裝?網頁?branding?UI?動態設計?Design guidelines?)。軟技能比較抽象,但是這非常關鍵的看你符不符合職缺需求。
我參考以下文章列出幾個軟技能的類型:
Adaptability 適應力:適應力可以是你是否能快速的適應改變或是新環境。譬如:
Being flexible to adapt to a fast-paced environment.
Self-taught technology X to create Y in project Z.
Communication 溝通能力:溝通能力是工作最重要的環節之一,除了你說你是個好的溝通者,你也要舉例你是怎麼樣有效的溝通。是口語溝通?書信溝通?視覺溝通?或是用甚麼媒介、方法溝通?譬如:
Daily stand up with the team to keep track and remove blockers for team members.
Regular catchup with stakeholders to gather insights or ask feedback to achieve project goals.
Creative thinking 創意想法:創意想法可以展現出你解決問題的方式以及方法。譬如:
Brainstorming design ideas and presenting creative concepts and potential solutions to stakeholders and team members.
Facilitated workshop with the team to share ideas for improving work efficiency.
Dependability 可靠性:要怎麼表現你是個可靠且能被信任的人,可以是你總是準時,不脫稿,或是主動去了解專案,不是總是等著別人的指令。
Work ethic 工作倫理:在工作上你是怎麼樣負責的人?例如,你怎麼在高壓下合理的處理問題,或是你怎麼投入你的工作。
Teamwork團隊合作:團隊合作能力幾乎是工作最常見的工作模式,你可以講解你怎麼跟大家合作,或是你怎麼跟不同部門或是不同規模的團隊合作。 譬如:
Collaborating with business area and tech management to ensure seamless UX implementation in an Agile environment.
Time management時間管理:時間管理是工作必備的技能之一,你可以舉例你如何分配時間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作業…等。
Problem-solving 解決問題:解決問題幾乎是工作的最大原因,你在工作時處理了甚麼問題?是用甚麼方法?你都可以一一舉例出來,譬如:
Identifying project scope and conducting a gap analysis of the previous software training.
Critical thinking 批判思考:批判思考是一個重要的技能,你可以舉例你用此方法怎麼幫公司或專案下了重要的決策。
Conflict resolution化解衝突:化解衝突可以顯示你有辦法處理關係問題,你可以舉例你是用甚麼方式(溝通?合作?或是做出成績?)去化解衝突。
在這裡也推薦以下影片了解怎麼寫英文技能內文。
以下是列出你技能與經驗的範本:
3–2:列出你的工作經驗- 公司,職稱,時間
接著我們來簡略地寫出你的工作經驗。列出你目前的工作經驗從最近到最遠,寫下職稱、公司名稱、時間範圍以及多久,這樣可以清楚知道你的工作資歷,譬如:總共加起來你有3年的平面設計經驗,1年的UX經驗…等等。
以下是工作經驗的範本:
3–3:列出你的工作成就
這一步可以開始列出過去工作的成就,譬如幫助企業提升多少營收,或是有多種商業設計項目經驗,用甚麼方式解決某個很危急的問題,參與過某間知名企業的重大項目…等。
TIP:在寫你的技能時,可以多利用數字去強調你的經驗,譬如你參與過多少案子,或是你在多少人的團隊工作過,這樣可以更具體知道你的經驗範圍。
步驟4:評估你適合在市場的職位
接著我們回去看之前收集的職業廣告,我們來看看列出的技能、經驗以及年資有沒有達到你的理想職位。
怎麼樣去評估?我們來用以下廣告當作例子:
在廣告上我們發現他需要的以下條件,藉此問自己有沒有符合。
學歷──有沒有符合 Degree in Graphic Design??
年資──年資有沒有五年以上?
產業類型──有沒有符合數位媒體以及數位溝通的類型?
設計技能──有沒有排版,設計內部或是外部刊物的經驗?有沒有做過一些概念原創設計?
軟技能──有沒有跟外部的出版商合作過?對設計的專業以及時間管理能力是否能準時交稿?
作品集──有沒有一個強而有力的作品集?
硬技能──有沒有使用InDesign、Illustrator、Photoshop的軟體經驗?
你可以學下面的範例把你的技能、經驗跟職缺廣告擺在一起,用螢光筆畫出有符合的關鍵字。
如果有些不符合,就要開始調整目標,譬如:如果年資可能不夠,就要找比較資淺的工作。或是發現大多數你的技能跟印刷比較有關,就最好不要找跟數位相關的工作。在這之後再去搜尋工作網站(回到步驟2),直到找更適合自己的工作為止。
如果你是想要轉職,卻發現你目前的技能以及經驗沒有符合想要工作的需求,你可能需要尋求別的方式,譬如:
- 增加相關技能──你可以短期進修,或是找線上課程以及資源。
- 增加相關經驗──你可以找類似職位的志工,或是接案去補足這些條件。
如果你找的職位大多數符合你的條件,我們就可以繼續進行第二階段──規劃你的履歷。
第二篇我們將會規劃履歷的架構,了解履歷需要什麼資訊,並根據不同的職位規劃出你履歷框架。
認識本文作者:Janet Liu
台灣設計師在澳洲社團的社長,旅居澳洲十年的台灣人,目前在墨爾本擔任UX設計師。在澳洲工作時,曾被不同的台灣人幫助,決定創社連結更多在澳洲的台灣設計師。除了設計之外,希望讓更多人從文化差異上,從別的文化學習優點,但也別忘了自己的優勢。
執行編輯:J. J. Yang
核稿編輯:Sophia Cheng
《NEX媒體實驗室》為NEX Foundation台灣未來基金會提供給讀者與作者的意見交流平台,所有言論不代表NEX媒體實驗室與NEX Foundation台灣未來基金會立場。本文章內容僅反映作者個人意見,並經作者保證文章內容並未侵犯任何人之權利或違反相關法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