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迎大移民時代?2022給台灣人的美國簽證綠卡攻略(下篇)
STEM是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與數學(Mathematics)四門學科英文首字母的縮寫。很多人有疑問:如果不是理工科的畢業生,在美國是不是就只能當簽證邊緣人呢?其實,STEM課程重點不限於字面上的意義,這一篇內容將針對新政策有更進一步的解釋。
承上篇:再迎大移民時代?2022給台灣人的美國簽證綠卡攻略(上篇)
US Immigration 政策大變化之一:STEM專業新增22個類別
拜登政府上台之後,果然從人事任命到政策規劃都非常明確地透露政策重點:科技、新創、大數據、氣候變遷。
其中科技、新創、以及大數據其實都是同一群人掌握在手上的,聰明的讀者應該已經想到:沒錯,就是拜登總統在矽谷的億萬富翁科技新創以及風險投資圈的好友們,當然也是他的選戰大金主。至於氣候變遷則從拜登一直以來的對能源政策的態度,應該都能看得出軌跡。
在這次2022年1月國土安全局新增的22個STEM類別中,共有9個類別跟氣候環境研究有關,並且有6個直接跟數據分析掛勾,剩下的則有經濟學門、雲端運算、組織行為學(可能跟行為心理學家Daniel Kahneman跨行獲得經濟學諾貝爾獎有關?)以及量化分析社會科學等近來受到重視的幾個學門。
新增這些STEM類別,最重要的影響就是對國際學生來說,畢業後的實習簽證OPT可以直接從1年變成3年,由於OPT實習期間對於薪資、職位等等各方面要求都不高,這個政策對於這些新增的專業的留學生們意味著:
1. H1B可以多抽幾次
2. 多2年時間累積工作成果,靠實力拿O-1A簽證或者NIW綠卡
3. 多2年時間交美國籍或綠卡男友女友拿綠卡(咦?)
不管怎麼說,這都是拜登政府釋放的明確訊息,也就是美國政府現在對這些產業的新移民青眼有加,如果相關產業想要來美國發展可是大好時機!
US Immigration 政策大變化之二:O-1A針對STEM專業理科生以及新創業者(entrepreneurs)大放水
雖然法律其實沒有什麼明確的改變,但透過新一輪的移民局政策解釋 (policy memo),其實已經針對STEM以及新創業者大大放水了,因為這個政策解釋可是給移民局審案官員的審案指南。
大放水怎麼說呢?
要拿到O-1A簽證對於商業、科技、體育、和教育界人才來說,就算不拿奧運金牌、諾貝爾獎,也必須在八項條件中滿足三項。
以下針對每一項目的STEM跟新創企業(start ups or entrepreneurs)專業移民局大放水怎麼放法示範說明:
1. 曾經獲得國家級或者國際級獎項:在移民局的舉例說明中明確表示,即使是碩博士論文類的優秀獎或者獎學金,雖然只對該校學生開放(而沒有全國性),但是如果是名校的獎項這樣也算數。
2. 是領域內由國際或國家級的專家所認可的專業團體成員 (無大變化)。
3. 著名出版物或媒體對其個人及其成就的相關報導:不一定需要是個人專訪,團體成就也可以,只需要證明申請人在團隊(team)裡面的重要角色,也就是放寬了「相關」(about)的定義。
4. 曾經擔任過領域內的評審:審別人的碩博論文也可以,擔任專業期刊的審稿人也算。
5. 在本領域內作出過科學上、學術上或者商務上的原創性貢獻(無大變化)。
6. 在專業期刊上或者重要大眾媒體上發表過文章:不需要是第一作者,不過不需要提供引用數據。要求學術性文章必須引注,但如果不是發表在學術性的地方,可以不用過分正式的引注,只要是領域內專家所撰寫即可。
7. 在著名組織擔任重要角色:資深的研究職位都算,在這裡特別註明如果是一個突出的新創公司的創辦人(founder)或者重要技術貢獻者也算。這裡移民局也特別註明,新創公司獲得加速器支持、天使投資人投資、政府獎助金等等都可以用來證明這個新創企業的突出。
8. 在相關行業工作,並有相對同行更高的薪資報酬:在這個項目中,移民局針對新創企業有特殊說明。由於很多公司的創辦人在創辦的早期都不會拿太高的薪資,以示與公司共生死,但其實公司本身可能前景無限。因此,除了傳統的薪水獎金之外,移民局也認可新創企業如果獲得加速器支持、天使投資人投資、政府獎助金等因素,這個企業創辦人的股票也可以作為高報酬的證明。
9. 其他可替代的證據(comparable evidence):如果以上還沒辦法,沒關係另一個移民局大開綠燈的地方就是這個「替代性證據」。如果申請人能夠證明以上任何一項不適用於他的產業、領域,那就可以放大絕使用「替代性證據」,例如一個在業界的工程師未必會天天寫學術論文,那就可以用「會議發表」來替代。
10. 綜合考量階段:以往在上述條件滿足後,還有需要綜合考量之處,看看這個申請人到底是不是足夠優秀,但這其實在過往非常地自由心證。現在新標準明確規定幾個因素必須考慮做為加分項目:畢業或任職於名校或名機構、發表文章的雜誌排名高、引用數據高、受邀去會議演講。
11. 未來預定職位:這次移民局的解釋可是大大放寬標準,未來工作不一定要跟過去一模一樣,只要未來的職位跟過去工作使用共通的知識跟專業(shared skillsets, knowledge, or expertise)即可,例如學界的數學教授跑去業界當fintech顧問或者創業fintech公司也是可以的,就算到了業界變成了CEO管理別人,畢竟管的技術人員也是相關專業的,這樣也算是在相同領域。
看到了這些新的標準跟解釋,是不是覺得自己又離O1簽證進了一步呢?
US Immigration 政策大變化之三:NIW國家利益豁免對STEM專業博士生以及新創業者(entrepreneurs)開綠卡大門
除了O-1給科技領域跟新創產業開簽證大門之外,當然綠卡配套措施也要跟上,於是拜登政府就把腦筋動到了條件上作容易操作的「國家利益豁免」(national interest waiver, NIW),畢竟「美國國家利益」這個虛無縹緲的東西是什麼?這可是政府說了算!並且對於台灣人來說,EB-2絕大多數時候根本沒有排期,這幾乎STEM博士不靠雇主拿綠卡的最佳捷徑。
簡單來說,NIW不靠雇主拿綠卡的條件就是三點:
1. 申請者要從事的工作對美國有全國性地影響力跟重要性。
2. 申請者具備相關的技能、知識、以及資源。
3. 讓申請者不用走勞工紙(PERM)招募程序符合美國國家利益 (*註1)。
這三個條件到底在說什麼?移民局這次可是好好地翻譯、翻譯了,這次的解釋可是NIW針對STEM博士拋媚眼的最佳示範:
1. 申請者要從事的工作對美國有全國性地影響力跟重要性:直接承認STEM領域基本就是對美國保持競爭力非常重要,尤其是跟國家策略直接相關的科技、大數據、氣候變遷領域,所以不需要另外用力證明。
2. 申請者具備相關的技能、知識、以及資源:直接承認STEM博士學位就是最好的證明,連碩士學位都可以加分,不用再像以往那樣需要拿出論文、引述數字等等來努力來說明了。
3. 讓申請者不用走勞工紙(PERM)招募程序符合美國國家利益:直接承認STEM重要或前沿領域(emerging technology)相關工作,就是符合美國國家利益,就是讓美國能夠保持領先地位的頭等大事!
按照這個解釋,STEM領域的博士生基本就是NIW直接批了!至於未來必須從事相關領域工作的這個要求,那也不是很難,如同上面所說的,未來工作不一定要跟過去一模一樣,只要未來的職位跟過去工作使用共通的知識跟專業即可。
除了STEM專業,移民局也承認陳舊的法條與解釋可能跟不上新興的「新創」(start up)以及風投(venture capital)的潮流,因此針對新創業者也是大開NIW拿綠卡的大門。以下幾個因素都是審案官員在考慮NIW時的加分項目:
1. 申請者要從事的工作對美國有全國性地影響力跟重要性。
2. 申請者具備相關的技能、知識、以及資源:如果申請者是一個美國新創企業的創始人(founder)或者重要貢獻者,那就是一個加分項目。此外,在這裡移民局也承認相關學歷(如MBA)、過去創業經驗、獲得風投(venture capital)或者天使投資、加速器認可都是加分,因為創業並不像是學界那樣有peer review(同行評審)的傳統,但能受到加速器或者投資人認可那也是一種類似的「同行評審」。
3. 讓申請者不用走勞工紙(PERM)招募程序符合美國國家利益:如果是新創企業,關於新創的報導(而不需要是關於申請者本人)也可以作為證據,證明這個新創企業是產業的明日之星。此外,用戶數、招募人數、營收成長也可以最作為說明,並不一定要營利。這也許是受到幾個科技業獨角獸的啟發:君不見UBER、WEWORK等名聲響亮的巨頭至今也許都還沒有營利但還是蓬勃發展?
4. 未來繼續從事相關領域工作:如果在相關技術領域持有專利或者是專利的發明人之一,那也是加分項目。
*註1:勞工紙招募程序,主要是證明讓這個外國人拿工作綠卡,並不會對美國勞工市場帶來負面影響,因此雇主需要先(裝模作樣)招募美國勞工,確定招不到才能讓外國申請者拿綠卡。
後話:以上整理美國近期的移民政策方向,希望讓有志到美國發展的台灣人能夠減少一個阻力。不過,希爾維亞覺得,移民簽證其實只是來美發展的一小塊,從移民政策裡面看到美國國家政策發展的大趨勢才是重點。
認識本文作者:旅美律師希爾維亞
紐約執業律師,www.iTraining.nyc/美國地產學校講師,法路通律師樓合夥人,現任紐約台灣青商會會長、北美台灣青商會理事、台灣未來基金會理事兼法務長、並為許多非營利組織及中小企業法律顧問。畢業於紐約大學法學院,有紐約各級法院出庭資格,專精於職業類移民以及地產商業訴訟糾紛,並有部落格「不對稱的優雅,我是旅美律師希爾維亞」,文章被刊登於法學期刊、時尚精英、優投房、NEX Media Lab等各媒體。
執行編輯:I Cheng Huang
核稿編輯:Sophia Cheng
《NEX媒體實驗室》為NEX Foundation台灣未來基金會提供給讀者與作者的意見交流平台,所有言論不代表NEX媒體實驗室與NEX Foundation台灣未來基金會立場。本文章內容僅反映作者個人意見,並經作者保證文章內容並未侵犯任何人之權利或違反相關法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