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服務設計Service Design? 專訪以人為本的Jonathan Yang
近年來在各個產業,我們看到越來越多人提起的不只是使用者體驗(user experience),也相繼看到客戶體驗(customer Experience),以及服務設計(service design)。這次Janet邀請到在澳洲有十年服務設計經驗的Jonathan Yang,帶我們認識什麼是服務設計。
訪談概要
- Jonathan自我介紹。
- 什麼是服務設計?服務設計都在做什麼?
- 使用者體驗設計(user experience design), 客戶體驗設計 (customer experience design),跟服務設計 (service design) 的差別?
- 可以描述你的工作職責,還有需要跟哪些人合作?
- 請問從你過去的經驗,你接觸過哪類型的客戶?
- 印象深刻的案子?
- 怎樣的人適合成為服務設計師?
- 給想成為服務設計師的建議?
1. Jono你好,可以請你簡單的自我介紹嗎?
大家好,我的名字是Jono,在台北出生,但在紐西蘭奧克蘭長大,大學主修室內建築(interior architecture)。2009年搬到雪梨,但畢業之後,經濟蕭條難找工作,決定轉攻讀商業設計(design and business),在學習過程,因而開始接觸服務設計(service design)。
2011畢業之後我加入了Meld studios。十多年前服務設計並不是很盛行,很多內容都是跟使用者體驗(UX)比較像,後來公司漸漸轉而注重服務設計,我也順勢轉專注在這領域。在這間公司總共待了9年,最後也做到資深服務設計師。在Meld任職期間,我也在雪梨科技大學(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ydney)擔任講師,教導第一屆的產品設計(product design) 學生。2019年,因為想嘗試不同種工作形式,我決定加入了新南威爾士州交通局(Transport for NSW)的團隊,並擔任資深服務設計師。
2. 什麼是服務設計?服務設計都在做甚麼?
首先,我們需要去理解一個服務是怎麼產生—需要人(people),過程(process),系統(systems), 科技(technology), 實際物品(artefacts) 還有他們怎麼在一個生態系統(ecosystem)產生連結。
服務設計可以從不同規模的角度去觀察,譬如說:從一張椅子,擴展到一個房間,外延到一個房子,到與你的鄰居,到一個社區,再到一個城市。如果單從椅子跟房子的關係去觀察:椅子是個設計,什麼人在一個房間去使用椅子,這個動機跟體驗也會不一樣。
服務設計也要在這四點取得平衡 — 需求性(desirability),可成功行性(viability),可行性(feasibility),但也別忘記倫理性(ethics)。
服務設計師沒有一套標準流程,但會涉及以下幾點:
· 界定機會位於的範圍(Scoping where opportunities may lie)
· 深度研究:訪談,過去研究的發現,以及利益關係者參與(Indepth research: interviews, past research findings, stakeholder engagement)
· 分析以及整合 (Analysis and synthesis)
· 機會的空間 (Opportunity space)
· 創造想法 (Create ideas)
· 製作原型 (Prototyping)
· 測試 (Testing)
· 修飾 (Refine)
· 維護以及復審 (Maintain/review)
3. 使用者體驗設計(user experience design), 客戶體驗設計 (customer experience design),跟服務設計 (service design)的差別?
我個人的觀點是:使用者體驗設計,客戶體驗設計,跟服務設計,這三個設計在整個過程,各自有不同的規模以及不同的專注點:
· 使用者體驗:一個接觸點以及細節驅動/One touch point and detail driven
· 客戶體驗:多個接觸點以及如何形成一個旅程/Multiple touch points and how that forms a journey
· 服務設計:不同旅程形成一個組織體驗生態系統。/Multiple journeys forming an experience ecosystem in an organization
· Westpac例子- 行用卡移植/credit card migration
· Suncorp例子- 行為模型/Behavioural archetypes
以上是使用者體驗設計, 客戶體驗設計,跟服務設計不同。藉此可以看出,各個規模的公司專注在不同領域。
很多小公司都只專注在數位化,只著重在使用者體驗設計和KPI。但他們會忘記員工在公司也會形成一個生態系統,這種公司經常忽略掉生態系統能扮演的腳色,因此錯失機會轉型。
七年前我參與澳航一個數位轉型的案子,他們當時的問題是,過度專注在科技跟系統,而忽略了這些科技跟系統所造成的經驗及後果,因而間接引響到客戶及乘客的感受。譬如:像是航班延遲訊息,無法及時通知乘客。這種情況是造成澳航當轉型過中的路障之一。
4. 可以描述你的工作職責,還有需要跟哪些人合作?
我目前在新南威爾士州交通局(Transport for NSW)擔任資深服務設計師。在這邊分享我目前工作流程(連結在此),跟雙鑽理論(Double Diamond)不太一樣的地方是,多了優先順訊(Prioritise),理解(Understand),以及最後的過渡期(Transition)。
我的職責範圍跟我前面提到的相似,包含有:
· 根據策略方向了解機會範圍 / Scoping opportunities based on strategic directions
· 執行專案,但同時訓練人本設計/Run project but also provide HCD training
· 執行創新挑戰以及培育新創社群/Run innovation challenges and fostering the start-up community in NSW
· 製作原型以及測試/Run prototype and test
· 正式納入交通局旗下的服務之一 / Incorporate as Transport services
我也需要與不同的人合作,除了內部的團隊以及利益關係者,我也與交通運輸的夥伴合作,像是公車、火車、地鐵、遊艇。還有像是Google、KPMG、Tesla、Mobility、companies (AV bus)、CBA,以及一些新創公司,也經常跟他們交流。
在這邊強調一下培育新創社群,目前我職責是做一些前期設計,但是後面開發有些是讓新創社群去執行,這也是過去政府學到的課題。過去曾有一些民間的第三方軟件做的比政府開發的好,政府卻對他們提出訴訟。但反觀如果採取合作的態度,既可以達到雙贏的局面。
5. 請問從你過去的經驗,你接觸過哪類型的客戶?
幾乎各種客戶我都接觸過:金融、醫療、運輸、時尚、零售業、航空業、保險業、建造業以及基礎建設。 初期大多接觸金融產業,以及政府。醫療業做起來風險比較大,因為比較多法規還有傳統的實施。
6. 印象深刻的案子?
我過去曾參與一個聯邦政府的案子,是去了解65歲以上的慢性病老人使用健保(Medicare)的經驗。這個案子涵蓋了很多角度:病人的經驗、醫療機構的角度、社會局(Centrelink)的立場…...等。這中間就產生很多不同的連結,譬如,我們會去訪談醫生與病人接觸的經驗是什麼?醫院又跟政府的關係是什麼…等,以此類推。這個案子需要飛到澳洲各地去訪談,總共為期六個禮拜,我從中認識不同背景社區的人,探討了澳洲社會不同剖面的故事,聽到很多很感傷的故事,也帶來不少靈感。這案子讓我感到非常充實,豐富的內容更能去建立他們的生態系統。
另外一個印象深刻的案子是藥商的委託— 我們去探討未來藥局能有甚麼服務以及設備。以及如何從產品主導(product-lead)轉型到服務主導(service-lead)的組織。我們與藥局的人員以及大眾進行了訪談以及研究。接著我們把我們的想法做成原型(prototype) — 我們在藥局關門之後,用紙板做出一些設施,貼上一些標示和海報,實際請了藥師來做測試。這是個非常有趣的案子,也是第一次真的執行在空間上的測試。
7. 怎樣的人適合成為服務設計師?
我認為適合當服務設計師的人,需要具備能接受含糊不清楚或者不明朗的情況。剛做完研究要冷靜地去面對,很多情況很難用黑白去界定,過程中永遠都是灰色的,能去接受沒有一個完美的答案。
你必須具備能夠高緯度的策略式思考,能夠從整個生態系統去了解整個世界,保持好奇心並發現他們的連貫,因果性。還有要習慣複雜的思考,服務設計師經常需要吸收大量訊息,要設身處地的去問問題,從問題去得到更多的見解,而不是得到答案How to ask to gain insights rather than answers。
最後就是同理心,不要太以數據為主,不把人當人。當然數據也很重要。但是可以先以質性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為出發點了解的範圍,再以定量研究(quantitative research)了解多寡或是嚴重性 (scale)。很多時候客戶不相信這些研究,或是想要加入自己的觀點,這時候可以邀請他們一起做研究,讓他們直接去理解他們的顧客真實的反饋。
8. 給想成為服務設計師的建議?
想要成為服務設計師,最好有具備以下特質:
· 表達清晰的溝通能力,能夠扮演橋樑的腳色,並且能傳達經驗或是故事回報給公司。
· 最好有實際的經驗比較重要,很多工作需要3–5年的經驗。如果沒有的話,可以多參加Meetup,或在Linkedin多認識人。或是做一些個人或跟人合作的作品。
· 如果只有相關學歷(像是General Assembly or Academy Xi 類似機溝的證書),也要能從你的作品及看出,如何有運用學到的知識在自己的專案裡。
· 曾經我看過一個印象最深刻的作品是,他把他所學到的服務設計理論,運用在他一年內從頭到尾蓋房子的過程。
· 還有一些其他的技能會加分:設計相關領域知識,心理學知識,行銷學以及廣告的經驗。
設計是一個過程而不是個結果,現在找設計師更在意你這個人能夠為公司,專案帶來甚麼價值與貢獻。
封面圖說:Jono是在台北出生,紐西蘭奧克蘭長大,目前在雪梨的服務設計師。
認識本文作者:Janet Liu
台灣設計師在澳洲社團的社長,旅居澳洲十年的台灣人,目前在墨爾本擔任UX設計師。在澳洲工作時,曾被不同的台灣人幫助,決定創社連結更多在澳洲的台灣設計師。除了設計之外,希望讓更多人從文化差異上,從別的文化學習優點,但也別忘了自己的優勢。
執行編輯:I-Cheng Huang
核稿編輯:Sophia Cheng
《NEX媒體實驗室》為NEX Foundation台灣未來基金會提供給讀者與作者的意見交流平台,所有言論不代表NEX媒體實驗室與NEX Foundation台灣未來基金會立場。本文章內容僅反映作者個人意見,並經作者保證文章內容並未侵犯任何人之權利或違反相關法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