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不想遇到歧視? 亞裔不能再當乖乖牌

2020年美國大選伴隨著美國黑命貴(Black Lives Matter)運動,從來也沒被真正解決過的種族議題又翻起一卷波瀾。積疾已久的傷口一觸即發,好像什麼情緒都能藉題發揮,好像什麼情緒都能被原諒?但是在這一次的風起雲湧裡,亞裔的角色在哪裡?近日裡美國又發生幾起亞裔長者在公共場合被隨機攻擊的事件,若你也是亞裔或是在乎亞裔,怎麼為自己挺身而出?

在美國不想遇到歧視? 亞裔不能再當乖乖牌

美國平權文化興起 亞裔權益遭漠視?

2020年,Black Lives Matter運動過後,美國幾乎所有大企業、商品、甚至是電視節目,都開始強調「Diversity」(多樣性),美白商品要下架、要調整公司白人員工比例,總之不能只讓白人當前,但如果注意觀察,當美國企業談到平權,很多時候都在談論黑人與白人之間的平等,在這議題上,亞裔族群沒有獲得太大關注,甚至很多時候,引發不了社會關注。

問題是,疫情過後,亞裔遭受到歧視的狀況明顯增加,歧視亞裔的新聞不斷,我自己走在街上也開始遇到會朝著我講「中國人滾開」、「脫下口罩」的人,本來以為加州是亞裔大本營,狀況應該會好一點吧?答案是否定的,「停止仇視亞太裔」(Stop AAPI Hate)組織去年8月發布報告,顯示疫情爆發期間,美國各地收到超過2500起亞裔歧視案件,其中46%發生在加州。

甚至,最近兩起亞裔長者被攻擊的事件,就發生在舊金山。不只這樣,加州一間資訊顧問公司Aptude開出了資訊分析職缺,求才廣告上面羅列了需要的程式技能之外,大喇喇地寫上「不能是亞洲人」、必須「沒有工作簽證的問題」。我相信現在沒有哪間公司敢在徵才內容上面寫著「不能是黑人」,但為什麼就敢這麼對待亞裔呢?令人難過的是,這間公司這樣對待亞裔求職者的事件,沒有登上任何主流媒體報導。

The people of Manchester break lockdown to join the global Black Lives Matter protests.
Photo by Sushil Nash / Unsplash

息事寧人文化深 亞裔長久靜悄悄

來美國之前,曾經有個新聞界的大前輩說過,在美國生活,如果遇上什麼事情都要覺得自己被歧視,那真的算不完、也會讓日子很難過。所以我到紐約三年,一直把心放很寬,疫情之前也沒特別覺得自己被不平等對待,但是在疫情過後,很多明顯的歧視案例,讓我覺得真的不能在當作沒事發生。

CNN亞裔主播Amara Walker也在去年受訪的時候表示,她在機場搭機的時候,一小時之內就遭受到三次歧視,有人對他講:「你好! Ching Chong」,過不久又有一個沒戴口罩的人走向她,問她:「妳會講英文嗎?」她也說她在美國成長過程中,要嘛被學過丹鳳眼,要嘛被叫過Ching Chong,講起這段經歷,她甚至還在發抖,不敢相信在這個年代,身為一個在美國出生長大的亞裔美國人還必須經歷這一切。Amara Walker表示,她分享這一切不是為了她自己,因為可能幾乎所有在美國長大的亞裔都經歷過這種歧視,但是沒有人為了自己、或是亞裔站出來說話,因為很多亞洲人被欺負大多會摸摸鼻子走人。

是的,很多亞洲人從小就被教育要溫和有禮,遇到事情發生的時候往往也會想要大事化小、小事化無,但是這樣的文化,造就了許多在美國的亞裔,受到不平等待遇後,選擇自己消化、不為自己爭取權益的習慣,長久下來,自然引發不了社會關注。

Strangers
Photo by bantersnaps / Unsplash

對抗種族歧視 亞裔應團結勇敢發聲

跟台美人朋友討論到亞裔被歧視的議題,她告訴我:「在美國長大,幾乎每個黃種人都或多或少曾經受到歧視,美國可以讓來自許多不同背景的人追夢,但同時,也可以是個很醜陋的地方。」或許我們都應該從「文化熔爐」的泡泡中醒來,正視亞洲人在美國受到歧視的現象。在很多場合跟不同的亞裔朋友談論到這個問題,大家都不約而同地說,現在亞裔應該要團結起來,為了彼此發聲,不應該再默默忍受不公平遭遇。

是的,從中國城接二連三受到攻擊開始,有華裔老人被惡意傷害,到有公司公開敢說自己不接受亞洲人,再再顯示亞裔族群不應該再當默默做事的乖乖牌,被欺負的時候就應該大聲說出來,畢竟自己都不站出來了,誰能幫你。

認識本文作者:Joyce Weng

身為國際新聞記者》作者。日本慶應大學媒體設計碩士 / 紐約福坦莫大學碩士畢業,在東京、台北、香港流浪後,目前定居紐約,曾於紐約聯合國總部國際傳播部門實習,想用自己的雙眼觀察並寫下發生在大蘋果的每個小故事。

執行編輯:I-Cheng Huang
核稿編輯:Sophia Cheng

《NEX媒體實驗室》為NEX Foundation台灣未來基金會提供給讀者與作者的意見交流平台,所有言論不代表NEX媒體實驗室與NEX Foundation台灣未來基金會立場。本文章內容僅反映作者個人意見,並經作者保證文章內容並未侵犯任何人之權利或違反相關法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