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還是出走? 遊子與海歸的2020

盤點2020你怎麼定義自己?因為一場疫情–全球人民和無形的敵人還在苦戰中,卻間接引發了最大海歸潮;讓散落地球各角落的台灣人才或短暫停留或舉家遷移回到台灣。面臨突如其來的人生規劃改變,你也是其中一份子?抑或還在觀望?回到熟悉又陌生的家鄉,不論是重返職場或是生活型態改變的衝擊,你怎麼應對?

回家還是出走? 遊子與海歸的2020

一個新興發展的大型傳染病,串起了這「疫」年的總總挑戰與困境,從吹哨者李文亮醫師提出COVID-19警告開始,到英國出現的新型變種病毒株,在三百多個日子過後,我們依然在與那個令人聞風喪膽,奪走許多身旁親愛的人與各行各業重要人士的疾病對抗,而全球,也依然在尋找那個共同生存下去的解方。

2020,是這個世代的人類,再次從大型傳染病的衝擊中,學會與疾病共生、與自然共處的一年;2020,是人民不再甘願被壓迫,用怒吼震撼全球,使自由出現曙光,民主遍地開花的一年;2020,許多國家也在對這個世代的盼望與憂慮中,經歷了大選、改革,重新用選票,為我們所堅守的價值投下一票。

這是歷史無法忘卻的一年,是情緒飽滿、大事連發的一年,更是遊子們必定印象深刻的一年。受到疫情的,許多長期旅居各地的學生與工作者,都因為各式各樣的原因,在今年選擇回到防疫相對穩定、環境相對安全的臺灣,有些選擇暫做停留,有些則在回鄉之後,決定就此深耕,定居於此。但無論最後的決定是什麼,今年對於長期身在海外的臺灣人來說,必定是許久以來,最多人在家鄉重新齊聚一堂的時刻。也因為這樣的相聚與相遇,讓臺灣在疫情之下,意外成為了交流世界各國故事的據點。

Lovers
Photo by Wei-Cheng Wu / Unsplash

因為疫情 我們終於團聚

對許多在非亞洲地區留學的遊子來說,過年時常都是最傷感也最尷尬的季節。因為習俗文化的不同,導致放假的時間點亦不相同。大部分非亞洲地區都是沒有放春節,只放聖誕與新曆新年的,但這個時節通常是亞洲地區最忙最緊湊的年底、期末考等時期。這樣的狀況也就導致大部分的遊子在出國後,就很少有機會可以跟家人在春節這樣一個象徵家庭與團圓的時節,齊聚一堂,團聚談天。對留在臺灣的家人來說,就好像家裡永遠少了一個人,多了一個空位;而對遊子們而言,這則時常是我們最想家、最感到孤單、也最寒風刺骨而有苦難言的時期。

然而今年,因為COVID-19疫情的影響,許多留學生不是在上半年就紛紛回到臺灣,就是在得知下一學年/學期將改為線上課程授課後,便選擇回到臺灣來進行遠端學習。在疫情尚未看見趨緩曙光的現在,大部分的學校選擇了沿用遠端教學的制度,直至下一個學年。而這個現象也提供給了留學生與其家庭一個多年來終於可以團聚、與家人團圓的契機。

但此時,一個更大的考題卻也接踵而至。留學生多年來生活在海外,長期受到環境與不同文化的影響之下,生活方式多少也會有所改變。如何能在多年來第一次在臺灣待這麼久,並回到臺灣來度過春節的情況下,不因文化差異而與長輩有所衝突,便成為了許多家庭的新考驗。但無論如何,在疫情這樣一個拆散許多摯愛之人、許多家庭的衝擊之下,我們還能因此而獲得重新團聚的契機,就已堪稱是這個年度中,最令人感動與感謝的事了。

史上最大海歸潮 回流人才該何去何從?

除了大量的海外學子回到臺灣外,許多海外工作者也紛紛回臺,有些甚至選擇定居臺灣,不再旅居國外。然而這短期之內發生的大舉人才回流,雖然為臺灣本地的人才庫注入了許多新能量,但海歸人才們的實際就業市場與管道,卻也是困難重重。

根據商業周刊報導,自疫情開始至今,臺灣已有25萬海外人才回流,佔整體人口數的1%,其中回流的人才不乏科技新貴、有豐富跨文化跨市場經驗的工作者、長期處在海外金字塔頂端的臺商與經理人。但當他們嘗試進入臺灣的就業市場時,卻是屢屢碰的一鼻子灰。以長期在中國擔任高階臺幹的案例來說,過去臺灣工廠希望邀請他們回流來協助管理,多半是看上他們長期的實作經驗、看中他們對於管理以人為主的工廠所擁有的歷練。然而在社群媒體與電商平台躍起,再加上疫情推波助瀾的現在,能夠擁有多元語言能力與操作新媒體、電商的能力,才有機會成為了更具競爭力人才。而這些,都是多年來埋首於工廠管理中的回流臺幹,沒有時間與機會去琢磨的領域。

再來,由於臺灣的內需市場小,並不像中國或是印度擁有吃不完的內需市場,需要拉攏重點人才來讓公司在市場內的營收大幅度成長。我們沒有這樣的市場成長空間,也就造成企業多半習慣用低薪來聘請人才,即便較高的薪水,也無法如中國科技業喊出的五倍十倍一樣誘人。而這長期的習慣,也導致當今日許多重點人才回流時,許多人才都面臨了,「你很好,但我們請不起」的窘境。如何在這個大家終於願意回流回臺貢獻的時刻,留住人才,並藉此提升臺灣產業,不讓疫情結束也同時成為臺灣再度失去大量人力資產的時刻,也就成為了各大企業在今年也要同步面對的難題。

The Night is Young
Photo by Vernon Raineil Cenzon / Unsplash

NEX的大步邁進 新計劃推出囉!

在2020一片混亂的過程中,我們除了觀察海外留學生的現況與海外工作者的困境NEX台灣未來基金會內部也沒有閒著。在大家意外獲得更多留在家中時間的今年,我們終於開幕了NEX Media Lab 媒體實驗室(也就是大家正在閱讀的這個平台);希望透過記錄下全球臺灣人在海外奮鬥的故事、歷程、申請文件簽證的小撇步等,讓未來有出國計畫的人們,不再亂無章法毫無頭緒的不知該去何處找資料,又不知道可以問誰。過去一年的努力也不孤單,感謝天下雜誌換日線關鍵評論網青睞正式成為合作夥伴之外,經營觸角也如願跨足南半球–2021年會與澳洲工程師與設計師社群有更多互動與作品。如果你也愛說故事,對文字的溫度和書寫的魅力深深著迷,請允許我們的邀請,加入NEX Media Lab 媒體實驗室和大家一起走一段路。

NEX Work 也持續在運作企業內推系統,讓有意到海外工作的人們,可以透過NEX內部人才在世界各地所推展的內推機會,找到能協助與提供建議的前輩,甚至能更有機會、更有管道,進入到夢寐以求的職場當中。其中和AIT 人才循環大聯盟(TCA)計畫成為聯盟合作夥伴計畫已經上路,期待能幫助更多台灣人才的國際移動。

放眼2021,NEX台灣未來基金會也將開啟更多全新的計畫,分別與海外生活與工作分享息息相關,期待持續在集結全球臺灣人力量,以及讓更多臺灣人才得以在世界各個地方發光!回顧完今年發生的大事、海歸青年與人才的宿命與爭執、與新媒體實驗室的創新發想,新的一年,我們相信前方必定有光的縫隙在等著我們!

如果此刻在螢幕上閱讀著文字的你也相信我們的理念,並且希望能與我們並肩同行的話,也歡迎您在新的一年,投入你的專業與時間,加入NEX台灣未來基金會,一起讓這條回家的路,變得更好!

認識本文作者:Vivi Lin 林薇

宜蘭人,一個很愛講話的女孩,現正在蘇格蘭愛丁堡。一米五的身軀裡,裝載著溫柔的靈魂,堅毅的態度,和不怕死的勇氣。習慣用理性觀點思考,柔性的視角書寫;相信文字的力量,更相信文字的溫度。始終還沒打算與世界和解,也始終,在這尚可揮霍的年歲裡,保持悠然。但願有天,每個臺灣人都能驕傲自己的出身,在不同的土地上,開出自己的花。也願那天,我們都能乘載著最初的良善與真實,自由地愛與被愛。

Facebook 粉絲專頁InstagramYouTubeBlog 薇薇愛講話

執行編輯:I Cheng Huang
核稿編輯:Sophia Cheng

《NEX媒體實驗室》為NEX Foundation台灣未來基金會提供給讀者與作者的意見交流平台,所有言論不代表NEX媒體實驗室與NEX Foundation台灣未來基金會立場。本文章內容僅反映作者個人意見,並經作者保證文章內容並未侵犯任何人之權利或違反相關法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