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簡報技巧和白板測驗,專訪Hayden Tseng(下篇)

這是專訪Hayden Tseng的第二篇:你以為已經駕輕就熟的簡報技巧和白板測驗,有沒有曾經卡關覺得好像少了什麼?或是聽眾會後跟你表達好像哪裡怪怪的,但說不上來?作者專訪目前在亞X遜雲端運算服務 (AWS) 擔任亞太地區的資深開發經理 Hayden Tseng,多年諮詢顧問和工作經驗,讓Hayden來告訴你,或許就是那一點點你以為不會錯的細節,決定了你的專業度。

你不知道的簡報技巧和白板測驗,專訪Hayden Tseng(下篇)

訪談概要

關於白板挑戰:
7. 請問白板挑戰是要測試什麼能力?
8. 可以詳細敘述你建議怎麼準備白板挑戰?
9. 請問你會建議怎麼練習白板挑戰?
給英文非母語者的建議:
10. 給英文非母語者的簡報建議?
11. 最後給想找澳洲工作的台灣人建議。

7. 請問白板挑戰是要測試什麼能力?

白板挑戰比較難的原因,是因為不僅要測試你的技術,還有測試你的思考邏輯,也需要在白板畫圖表的能力,以及主持對話與討論去理解你的客戶問題。白板跳戰在準備之前,你需要知道你要呈現根討論內容的骨架,在討論的過程中,像是拼拼圖一樣,把問題跟大家的想法移動或是拼起來。

我在MckinseyPwC面試時,他們曾問過我很荒謬的問題,像是 “在一部四門轎車裡,可以容納多少網球?” 這種問題絕對不是要知道正確的數據,而是測試你的思考過程,與人溝通怎麼得到資訊,還有你的推理邏輯,像是你怎麼解釋從A點到B點還有你做了哪一些假設,而你假設的依據又是什麼(譬如說 Sydney 大概佔了澳洲人口的4分之1,那我們就可以假設這個新產品25%的使用者會在 Sydney)。

白板挑戰通常都是 onsite 及時的(頂多給你10分鐘去準備)他也測試你能否有系統性及全面性的去分析一個設計問題(從產品設計的構想開始到產品上市)。更重要的是測試你能不能夠有效的去溝通和表達你解決問題的方法, 同時考慮到在一個專案裡,所有利益關係者(stakeholder)扮演的角色以及他們的影響層面(利益關係者包括設計師、產品經理、供應商、贊助商和後端使用者)

在白板挑戰裡,你跟客戶或面試官的互動程度,會比你的設計能力來的重要。
Montreal Design Club
Photo by Charles Deluvio / Unsplash

8. 可以詳細敘述你建議怎麼準備白板挑戰?

其實我覺得白板挑戰就像一把瑞士軍刀, 他有很多不同的基本工具可以讓你去配對來讓你促進對話/討論來解決問題。 白板挑戰的架構主要可以分為兩個項目,第一個是時間管理,第二個是空間管理:

  1. Time Management (時間管理)— 時間管理從你還沒有碰到白板的時候就開始了,如果你沒有戴錶的習慣的話,那你要確保你站在一個可以看到時鐘的地方,你必須要保留充份的時間跟你的客戶/面試官:
  • 釐清問題(what, who, where, how, how frequently)— 想要看到的成果是什麼? 誰是利益相關者(stakeholder)?有一起合作的設計師/PM嗎?時間(timeframe)?預算多少?設計師有多少彈性? 現在的使用者痛點有哪些?有做使用者研究嗎?現在的解決辦法?為什麼要砸錢設計這個東西/ 商業目標? 產品使用的地點/時間? 公司團隊的資源或技術限制?我們怎麼測量這個產品是否成功 (設定 OKR) ?
  • 建立議程(agenda)。
  • 集思廣益(brainstorming) — 探討這個產品的價值主張(考慮產品影響力 vs 成本),額外利益 (additional user benefit)。
  • 你的設計思維/想法脈絡 (考慮哪一些是可以加強的)。
  • 適當的暫停。
  • 總結。

2. Space Management (空間管理)— 有效的規劃你的白板空間我會建議大家:

  • 用四分之一的空間給標題,你的名字還有聯絡訊息(方便讓客戶保持紀錄)+ 一起建立的會議議程(我會提出我想的會議議程,然後尋求反饋)。
  • 用四分之一的空間給你做了的假設(對於使用者、市場或是產品的成長方向)+ 需要完成的事情(Jobs to be done)/事後討論區(Parking space),下一步( next steps)。
  • 用二分之一的空間來做主要的白板內容還有解決方案(product solution, wireframe, user flow/journey, edge case)。
  • 白板的內容應該是由上到下由左到右來呈現已方便閱讀
以下有幾個技巧跟白板挑戰有關的技巧:

白板挑戰的過程,盡量避免用縮寫,你的手寫要清楚,適時地用視覺圖像(icon)去輔助,這會讓白板內容看起來比較生動,最好就用單純的黑色跟藍色筆作畫,原因是有很多人有色盲,還有就是如果有人照相用黑白的打印出來,其他顏色會顯得不清楚,再來就是離白板較遠的人才能看清楚。

  • 如果怕自己的字寫得不好看,你可以練習全部寫大寫 (upper case), 英文大寫的好處是會讓自己寫慢,你會逼迫自己的大腦去想下一個字母是什麼,而我要怎麼去把它寫好?大寫也會讓自己的字體會稍微大一些,當你的字體越大他就會看起來比較整齊。
  • 練習自己的畫功/增加自己的圖庫,一些基本的形狀還有代表性的圖像可以讓你白板內容更容易懂
  • Touch, Turn , Talk(TTT)— 儘量在面對白板(背對觀眾) 寫字時不要說話;第一,面對白板說話,你的聽眾會聽不清楚。再來你會習慣聽到自己的聲音,而越說越小聲, 更重要的是你少了對你聽眾的互動,比如沒有辦法觀察他們的表情和眼神。TTT 會訓練你寫,touch 白板,轉身,再解釋你剛剛寫了、畫了什麼來增加對觀眾的互動
  • 多問問題來取得聽眾意見,證明自己有自我反省的能力,會聽進大家的意見來做更改。
  • 學習收集大家的意見之後,找出關聯性,並且把他組起來做個系統性的整理。

最後不要忘記保持微笑,以及秀出你的熱誠,如果你的語調平板,以及對方感受不到你的熱誠,可能會讓客戶或面試官有不好的印象。

9. 請問你會建議怎麼練習白板挑戰?

你可以先跟你同事練習,再找主管給你意見。也可以跟非相關領域的家人、朋友練習。在這過程從觀眾的反應去理解你的內容,是否淺顯易懂?以及甚麼時機要暫停讓參與者發言,或是甚麼時機問問題比較好?多多練習這樣你對時間的掌控也會比較熟悉 。

10. 給英文非母語者的簡報建議?

  • 老話一句,還是”多準備”。你必須要對你簡報或是白板挑戰的題目非常瞭解。其實就算是英語母語者也是會緊張的,如果你準備夠多,會降低你的緊張感。準備時一定要說出來,甚至可以錄影回去看哪裡可以加強。去了解誰是你的聽眾,使用他們懂的語言,文字和插圖。
  • 完全不需要擔心你的口音,你看 Yumi Nagashima 作為一個喜劇家她的日本口音是非常重的,可是她的每一場秀都是給英文母語的聽眾買光。盡量放慢你說話的速度 ,加強咬字清楚,使觀眾聽得懂才是最重要的。
  • 學習怎麼跟聽眾互動,之前說的丟問題是一個很好的方法,或是準備一些笑話。 還有了解當地的禮儀,比方說很多澳洲正式的場合,你需要感謝當地的原住民部落來做開場。
scrabble, scrabble pieces, lettering, letters, wood, scrabble tiles, white background, words, quote, letters, type, typography, design, layout, focus, bokeh, blur, photography, images, image, genius demands effort, genius, effort, work, work hard, practise, practice, learn, 10,000 hours, success, failure, lazy, laziness, procrastination, 10, 000 hours, ten thousand hours, anders ericsson, malcolm gladwell, outlier, one day at a time, journey, keep going, never give up,
Photo by Brett Jordan / Unsplash

11. 最後給想找澳洲工作的台灣人建議。

首先你要有一份寫得很好的履歷表 (CV)還有Cover Letter, 我看過太多人有很豐富的相關經驗,也在社會打滾了很多年,可是履歷表寫的不好,最後連面試的機會都拿不到。一個有經驗的招聘者recruiter(不是hiring manager),他可能只需花一分鐘都不到的時間,就可以快速掃描你的履歷表,然後決定你會不會在他面試名單上。這個是很現實的問題,因為一份工作如果有100~200個人申請,他絕對沒有那麼多時間來仔細的閱讀所有投履歷者(applicant)的求職信(cover letter)。 另外設計師的職業會特別注重你的作品集,所以花時間好好整理是很重要的。

再來就是要懂得面試的技巧與訣竅,西方找工作面試非常注重你說故事的能力,如果你的回答不讓人印象深刻,就會容易讓面試官遺忘。並不是要你去編你的經驗,是在你的經驗裡強調你遇到的挑戰,你如何解決或是你的反思。在這裡強烈跟大家推薦 “STAR”(Situation, Task, Action and Result)的方法去練習你說故事或回答問題的架構”(STAR 的方式也非常適合用來寫履歷表)。 要注意的是在西方國家他們很注重你的個人能力的表現,所以回答問題時不要用 “we” 或是 “our team” 而是 “I” was responsbile for …”I” have successfully delivered three design projects…”my” experience in creating wireframes include…。

還有不要忽略掉你的軟技能(soft skills),很多人覺得自己的硬體技術(technical skills)強就可以了,可是當你越往上爬你就會發現,依賴硬體技術的成份會越來越少。工作常常需要溝通以及與人合作,所以在準備履歷跟面試的過程,也要運用例子去強調自己的軟技能(soft skills)。

舉個軟技能的例子,如果一堆新同事聚在一起聊天(破冰),大家在一起分享自己有什麼奇特的技能(peculiar skills),如果輪到了你回答不出來,那你就少了機會讓大家更了解你。 我也非常同意之前 HeatherJono 所說的擴張你的人脈,,LinkedIn 還有 Meetup 都是非常好的專業交流平台, 多認識一些跟你在共通專業領域的人,最好的職業和工作機會往往不是上網可以找得到的。

最後,你要懂你的個人價值(personal value)還有個人品牌(personal brand),不要覺得你只做一個領域、項目就其他工作都不能做,很多東西不是那麼死,要懂得怎麼銷售自己的”轉換技能”(transferrable skills)",讓別人理解你的經驗以及技能是可以跨領域的。 我看過很多設計師從平面設計或多媒體設計師,做到UX/UI設計,或者是從後端back-office做到前端front office,也看過工程系或者是法律系畢業的在金融界做得非常好。

而我自己剛出社會是做醫療業後來轉去做諮詢顧問,現在又是做雲端科技,很多時候你大學讀什麼還有你之前做的工作只是你的背景(background)或是一個過程而已,最重要的問題是,從這些經驗中你學到了什麼?你有更了解自己嗎(優點strength &缺點 weakness)?還有你清楚自己以後喜歡跟想做什麼嗎?

希望以上的訊息可以幫大家找到自己喜歡的工作, 也歡迎大家加我的 LinkedIn

結語:感謝這次Hayden Tseng精彩的分享,讓我們理解到準備簡報時需要注意的事項,以及如何讓聽眾更融入你的演講,還有在白板測驗需要注意的事情。最重要的是,無論如何,都要多準備,多練習,運用STAR技巧,說故事技巧。希望這些都能幫助各位在工作上更順利的演講。

認識本文作者:Janet Liu

台灣設計師在澳洲社團的社長,旅居澳洲十年的台灣人,目前在墨爾本擔任UX設計師。在澳洲工作時,曾被不同的台灣人幫助,決定創社連結更多在澳洲的台灣設計師。除了設計之外,希望讓更多人從文化差異上,從別的文化學習優點,但也別忘了自己的優勢。

執行編輯:Vivi Lin
核稿編輯:Sophia Cheng

《NEX媒體實驗室》為NEX Foundation台灣未來基金會提供給讀者與作者的意見交流平台,所有言論不代表NEX媒體實驗室與NEX Foundation台灣未來基金會立場。本文章內容僅反映作者個人意見,並經作者保證文章內容並未侵犯任何人之權利或違反相關法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