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打二自家隔離餓肚窘境 疫情考驗的是人性還是免疫力?

國內航空病例連環爆,讓新冠肺炎在台灣又亮起紅燈;本來已經漸漸鬆懈的台灣民眾因為恐懼開始的獵巫行為,第一波延燒到就是首當其衝的機組員與家人們,連帶著海歸家庭在隔離期間,甚至碰上了自宅管理員聲稱怕被感染而拒絕送餐,也禁止外送平台上樓的窘境。你怎麼看疫情帶給人性的考驗是什麼?

一打二自家隔離餓肚窘境 疫情考驗的是人性還是免疫力?

「請問一下,如果大樓管委會告知食物外送人員不能送上樓,管理員也不願意幫忙送餐;里幹事稱可幫忙申請送餐,但是14天的乾糧(泡麵、罐頭)一次到位,我有嬰幼兒要怎麼吃?」

一早群組裡看到求救訊息,同是從海外帶孩子回台念書的媽媽,在一片未讀海裡唯獨這條內容無法無動於衷得滑過去,還沒完全清醒的頭腦還有眼角沾黏的眼屎,想著該怎麼幫忙解決,於是同個群組裡其他人開始叮叮咚咚回應著:「你有家人在附近嗎?能幫忙送餐嗎?」「怎麼當初隔離時沒考慮吃的問題呢?」「妳打1922了嗎?」「還是直接訴諸媒體?爆料公社?」

已經餓了一早上的當事人急著像熱鍋上的螞蟻,我當然能體會那種無助,返國落地的第二個白天,精神上都還在對抗時差,身體上熬著飢餓不說,年幼的孩子們同時也在適應新環境,可能有不安全感,會哭鬧會焦躁…,那個場面可能是行李箱還躺在地上,唯一的成人–媽媽要一邊安撫孩子,一邊希望盡速將生活就緒、物品歸位, 現在還得面臨突如其來的難題。原來是入住親人的舊公寓當作隔離地點,白天打算就用外送平台解決吃的問題,晚餐家人們下班後會幫忙「無接觸送餐到家門口」,沒想到因為國內航空病例連環爆,讓疫情再度升溫,可以理解為了安全考量禁止外送員(朋友也不行)上樓,連帶著公寓管理員也擔心被感染而拒絕幫忙,就連平日交好的鄰居態度也變得隱晦低調。

I received a call from the school nurse, who put my son on the line. My son told me he was very sad and was feeling depressed. I immediately went to my son’s school to pick him up. Before we left, we met with one of the administrators, who helped my son feel a little better. 

The whole afternoon I couldn’t stop thinking about how sad my son was when I arrived at the school. A few hours later, when I went upstairs for some quiet time, it hit me that my son may be depressed…just like me.

What I love about this image is the raw emotion that shows just how hard parenting can be sometimes.
Photo by Claudia Wolff / Unsplash

我們不是過街老鼠! 海歸最深恐懼「變成防疫破口」

其實,海外回來的台灣人都能同理、都能體諒這種面對未知的敵人、打一場空氣戰的恐懼,因為境外的情況的確比起台灣險峻許多,從2020年初疫情爆發以來,每個人或多或少都聽過或親身經歷過類似這種被輿論貼標籤或歧視殺人的實例;儘管如此,今天又聽到求救的消息,還是無法置身事外,為什麼?因為我們是人,也是台灣人,我們為了回台灣經歷層層關卡、符合所有政府要求的檢驗和程序,終於回到自己家,然後嚴格執行兩周的居家隔離和一周的自主管理;以我自己為例,當時隔離時就連丟垃圾,都包兩層以上的垃圾袋,每一層都噴上一層酒精不說;連衣服洗淨後都晾在室內,門窗不敢開,家人們來送餐都是放到門口後就離開,然後才傳訊告知我開門拿取,我也等到外面聽不到人聲了,才戴著口罩和手套開一個門縫,迅速把食物拿進來室內食用…,就怕自己成為防疫破口,會為身邊的人帶來困擾(將來很難在鄰里做人),對不起台灣上上下下一直以來死守疫情防線的努力。

台灣民眾視海歸為瘟疫,恨不得除之而後快,「鎖國說」一直熱度滿滿;其實,我們比誰都害怕變成那個千古罪人,只是日子還是要過、生活還是要繼續,每個歸國家庭都有不得不的原因,回台灣也都是深思熟慮後的決定,很多父母單方帶孩子回來的是為了讓下一代能正常上下課,藉機學習台灣文化和中文,畢竟真的有很多很多人去年一整年都是24小時、一周7天,大人小孩都綁在一個屋簷下,該上課的變成網課、幼稚園沒地方去、大人一邊遠端開會一邊調停孩子的各種爭吵…,沒有正常的合理生活,更不要說社交或是出門透氣。請假想在台灣的一天裡,你所有覺得理所當然的事情:包含上銀行、去便利商店、買飲料、上下班、和朋友相約吃飯見面、逛街、看電影…,就連上健身房、買菜等,都無法隨心所欲去完成或是被禁止執行,長達一年多的時間,你能不能接受?或者是說心理健康的面對這一切,然後不知道何時才是個頭?

如果這樣的一位海歸,正是你的家人或是好朋友,你還會搖旗吶喊要他滾出去?或是不要回來嗎?其實有,群組裡很多朋友都說過父母勸他們乾脆就不要回來了,因為無法面對周遭異樣的眼光。

有家歸不得?或是回家得躲躲藏藏像罪大惡極的過街老鼠一樣?那麼這場疫情帶給人類更大的代價應該是人心的變質和自私。

Kid of COVID-19, Coronavirus. March 17, 2020. No school for at least the next three weeks. All the children will be learning remotely, online. Nobody in our house is positive for the virus, yet. Time will tell...
Photo by Sharon McCutcheon / Unsplash

不能看診是日常! 機組員家庭正經歷隱形歧視

好友的家人便是這次引起軒然大波的國內航空受害者;他說「從去年疫情開始,客機需求銳減,但貨機需求暴增;於是有的機型乾脆整組解散重新訓練開貨機,有的是客貨機各半的飛行,機組員配合著政策一直改變作息,從飛一趟要隔離3天,然後自主管理11天;到隔離7天,加強自主管理7天,再回到3+11的組合,而且機組員的自主管理比一般人更嚴格,不能搭乘公共運輸、不得從事近距離接觸與群聚,例如:聚餐、聚會、公眾集會…等,幾乎就是要你待在家裡足不出戶。好不容易熬到出關後再飛,最高紀錄有同事是31天都不曾回家見過家人。到了境外行動受限,飯店房卡只能一次性刷卡,出了房門就回不去了。等於是出了國門就開始隔離到回國繼續隔離的生活,一直重複。也知道因為有無症狀感染者,一般感冒會以為自己是不是染疫了,整天提心吊膽不說,因為職業別被健保卡上註記,不被接受看診是日常,牙痛不能看診,也不能陪家人看診、探病,甚至拒絕小孩上學和安親班,真的有苦說不出來。」

拿掉了機組員的身分,他們也是某人的父母、子女、家人、親朋好友,和大家一樣是人,是台灣人,要吃要睡也希望能正常生活,感染可以經由很多途徑,衛服部甚至也說過隱形傳播可能早就發生,合理懷疑有相當比例的民眾可能曾經感染又痊癒卻不自知,一直以來鼓勵不能群聚,但不代表不能有任何接觸,如果只是一昧指責「你們明明就是高風險族群,為什麼還那麼不小心」真的令人極度沮喪和失望;台灣是島國,真的能那麼一刀兩斷鎖國嗎?每天起降頻繁的班機運送的有人力和物資,每天食衣住行育樂有多少貨物需要海陸空運送不說;人力!有多少公司行號包含外籍勞工和高層白領階級都在此列,至少我相信這期間願意賭上生命飛行或是國際移動的人,都有生活上不得已的苦衷和兩者取其輕的不得不;包含那些此刻在集中檢疫的機組人員們,都是為了生活拚搏而不是吃喝玩樂而成為感染者。

盼理解換來體諒 台灣價值不是顏色選邊站

如果獵巫和懲罰根源會讓疫情得以控制,那當然應該盡情掃射;如果怪罪政策和某一特定族群會讓病毒灰飛煙滅,那絕對要嚴正指責並抄家滅族。如果不是,我們能不能平心靜氣,用常理人情來看待這每一個事件,把點想成面,或許就會有不一樣的心得和觀察?撕裂台灣的,有時是我們自己;引用另一位好友說的「台灣價值若沒有辦法理性討論,這才是最迷失的價值。」

認識本文作者:媽桑的觀賤時刻

無酒不歡的過氣傳播妹,所以自稱媽桑。公關與媒體圈養大我,可以說話、可以寫字,可以有口飯吃。標準外向型內向人,享受自虐又矛盾的和自己和解和世界對話。

執行編輯:I Cheng Huang
核稿編輯:Sophia Cheng

《NEX媒體實驗室》為NEX Foundation台灣未來基金會提供給讀者與作者的意見交流平台,所有言論不代表NEX媒體實驗室與NEX Foundation台灣未來基金會立場。本文章內容僅反映作者個人意見,並經作者保證文章內容並未侵犯任何人之權利或違反相關法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