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慌慌的留學生涯—Covid19讓我學習如何與孤獨為伍

學校改視訊上課、同學要不回國要不也不敢出門,本來以為撿到的疫情大假,原來是比孤單更孤單的故事:作者提供三個方法,讓你孤獨的海外求學生活不被疫情擊垮!作為單打獨鬥的在美留學生,面對嚴峻的疫情挑戰,以及長期封鎖的心理考驗,再加上因Covid-19帶來的種族歧視問題,多重困難的交互壓迫下,到底該如何維持自我的心理衛生?

心慌慌的留學生涯—Covid19讓我學習如何與孤獨為伍

自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爆發以來,疫情最為嚴重的美國似乎尚未趨緩,至今也超過了七百萬個確診案例,每日確診人數依舊持續升高。然而,Covid-19帶來的不僅是生理上的病痛,數據也顯示疫情時代下,國民的心理健康問題也出現了紅燈。至三月以來全美開始進入封鎖期,公司、學校、商店為了抑制疫情蔓延而被迫關閉,導致所有人往常的生活步調皆被打亂:學生以有限資源在家上課,而家長必須同時在家上班與同時帶小孩。工作與休閒界線的模糊,使得約四分之一的人口產生焦慮、憂鬱等心理症狀,通報人數也隨疫情節節高升

「疫情假」以為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 卻被焦慮空虛鎖喉

我的狀況而言,身處最為嚴重的紐約市裡,面對突如其來的全境封鎖,一開始其實抱著僥倖的心態,因為一來既不用提早起床出門上課,二來也多了許多時間撰寫自己的報告與文章。然而,眼見疫情依舊未好轉,直到五月中學期結束後,生活頓時成了一場空,雖然暫時可以不用煩惱課業,但申請的實習卻也遲遲沒有下文。說是找理由趁機給自己時間放鬆,但實際上兩個禮拜過後發現生活依舊沒有起色,日以繼夜的被「沒有計畫」給「壓得喘不過氣」,聽起來好笑,但生活處於兩種極端就容易產生焦慮,每天襲來的是未知的恐慌與漫無目的的「苟活」。

面對外頭肆虐的病毒侵擾,以及內心被如海浪般的恐慌週期性地攻擊,只好牙一咬,戴起口罩,攜帶乾洗手,出門曬曬太陽,去公園走走,或者僅僅看看人們也好,告訴自己在這疫情之下不是孤單一個人。除此之外,我也趁著這個機會,做一些以前沒時間做卻很想做,或者沒做過的事情,來轉移自己注意力,以及養成自己新的習慣,更重要的是找到方法來修復自己日以繼夜被焦慮侵蝕的心靈。以下提供一些方式,但因每個人對於壓力的應對不同,所以試著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法才是最有效的。

圖片來源:Unsplash

多看幾本書、電影

化被動為主動 學習和影集對話,用寫作紀錄軌跡

這時候多出來的時間就最適合打塵封已久的書單和電影清單打開了,可以找找當時買了卻還沒有機會看的書,或者清一清放在書櫃裡甚至發霉的書,每天花個幾個小時閱讀,來豐富自己內心的想法。另外,電影、影集也是很好的選擇,當然我比較不傾向整天泡在床上瘋狂追劇,但是可以趁機把收藏已久的清單整理一遍,花時間觀賞與內化成自我的觀點。

然而最重要的是,我會建議在閱讀與觀賞影集的過程中,就開始努力的與作者與劇本對話,成為一個「主動」的閱聽人。也因此,這和平常輕鬆地躺在沙發上看小說、追影集也有所不同,透過對話的方式,一方面可以更加深自己對於作品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奪回平日被空洞與焦慮佔領的注意力。

所以,在各種消化與吸收過後,很重要的是將心得與想法「寫下來」,寫下來的動作對我而言很重要,一方面它將自我模糊的概念與想法具體化,另一方面它也有一種療癒作用,在書寫的過程中把自我置身在說書人的角色裡,試著把原本看書/影評會驚嘆連連的「你把我想的都寫出來了」感受,換成是自己寫出來給好友與家人看。可以開個Medium、貼在Instagram、Facebook都好,一方面對自己看過的作品有個紀錄,另一方面也是在和外界建立連結與溝通的橋樑。

享受自己獨處的時光

為自己找出口 經營社交軟體不為讚數為溝通

當然,在自己與外界隔離許久的時間裡,要能「享受」獨處根本是天方夜譚。但是,我只是希望能透過這個時間,能想想自己未來的規劃,不管是短期、中期、長期,都可以有時間靜下心來思考。

不過,如果思考未來會讓你焦慮,尤其是在這個什麼都未知的疫情之下,那我就覺得享受當下生活的時刻就好,不管是運動、買菜、洗澡、聽音樂等,都可以發現以前繁忙時期未曾發現過的趣事。甚至,我會當個城市漫遊者,走訪各種不同公園、城市街角、鄰里社區等等,其實都會找到自己從未注意到的風景。

就像問問看自己家裡最近的小吃店是什麼?你知道附近可能有一間超好逛的購物商場嗎?附近的公園有去過嗎?那邊的街角好像有一間咖啡廳?打開Google Map,找找附近看起來有趣的地點,無聊的話就出去晃個幾十分鐘。

最後,在睡前花一點時間,把當天的經歷與心情書寫下來。書寫是個療癒的過程,它可以幫助我同時整理自己的思緒,也讓我更直接地面對焦慮與恐慌,透過文字一點一滴地把當天的感受寫下來,哪怕是零散的、紊亂的,也都可以將無以名狀的恐懼銘刻在記事本上,重新審視自己的心理。我也會將特別有趣難忘,或者抑鬱煩悶的心情寫在社交軟體上,這不代表為了吸引大家的眼球,讚數完全不是重點,而是傾訴自己真實的感受,並建立自我與他人的連結(當然,如果太過私密,我自己會開設小帳並加某些摯友為好友,讓自己有一個向外抒發心情的最佳管道)

圖片來源:Unsplash

建立自己的社會支持

找到人接住自己 你有自己的社會支持網嗎?

在心理學上,社會支持(social support)係指自我的社會網絡上,他人可以提供工具性與情緒性支持,來幫助自我在面對壓力上得以緩衝與維持身心狀態。而在疫情肆虐的環境下,建立自己的社會支持網絡是不可或缺的一部份。

簡單來說,社會支持不是要大費周章地尋求醫療協助,而是在現有的人際關係裡,找到與自我最靠近,並且最了解自己的家人朋友,他們可以時不時當個好的聆聽者、諫言者,也可以在你迷茫時拉你一把。他們建立起專屬於你的安全網,只要你有需求,他們就可以提供立即協助。

因此,找到自己的社會支持是非常重要的,你可以時時通個電話、傳個訊息給朋友,告訴他們你今天過的好或不好,需不需要聊聊,要不要吃個飯,說說最近的心情,甚至隨便說個垃圾話都好;或者就只是撥個視訊給在台灣的家人,講講自己過得有多差或有多不好,即使他們無法立即幫助你,他們也可以是最好的聆聽者

因為,在言說的同時,和書寫一樣,我把無以名狀的焦慮與憂愁體現為一顆一顆的文字,變相地讓自己更知道自己的痛楚,讓負面情緒更加清晰,也更加的迎刃而解。社會支持給予的是無微不至的照護,即使你知道會掉下來,也會有人在底下接住你。

圖片來源:Unsplash

因此,面對尚未削弱的疫情時代,除了注意生理上的清潔與衛生之外,也必須時時覺察自我的內心狀況,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浮木」,不管是尋求家人朋友或專業協助都好,找到自己最需要的比什麼都重要。心理從不亞於生理健康,哪怕是一句噓寒問暖,也可以是雪中送炭、驀然回首的那盞明燈。

認識本文作者:J. J. Yang

從小在農村長大,幸運的在成長階梯上接觸了社會學與心理學,時而對現狀充滿熱忱卻又陷於無助。不愛正向思考,喜歡在痛楚中滋養自己的一片天地。喜愛旅遊、文學、電影、看狼人殺與無止盡的喝酒。目前是紐約市立大學(CUNY)婦女與性別研究所碩二生,關注女性主義、酷兒運動、與台灣研究。

執行編輯:Vivi Lin
核稿編輯:Sophia Cheng

《NEX媒體實驗室》為NEX Foundation台灣未來基金會提供給讀者與作者的意見交流平台,所有言論不代表NEX媒體實驗室與NEX Foundation台灣未來基金會立場。本文章內容僅反映作者個人意見,並經作者保證文章內容並未侵犯任何人之權利或違反相關法令。